积聚新动能 创新驱动中国经济向新而行
摘要:创新要素加速流动,将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力。随着创新生态的持续完善,未来新质生产力重塑产业格局的效应将进一步显现。
图为在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人形机器人“天工2.0”向参观者致意。新华社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 王晓涛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5年上半年经济数据,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3%,增速比去年同期和全年均提升0.3个百分点,可谓稳中有升。稳的背后,是各方面对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坚定推动,是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新动能的不断累积。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大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力度,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继续保持较快发展。上半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2024年‘三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8%左右,新动能在积聚。”
在这张半年报的成绩单上,创新成为最鲜明的底色。事实上,科技、产业、方式、机制、人才五个维度的创新深度融合,正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崛起,重塑产业竞争格局。
新质生产力孕育新动能
最近,芯片业界的重要新闻无疑是美国批准对华销售英伟达H20芯片,而在这一进展的背后,则是中国在产业端并非没有替代选择的事实——华为昇腾910B等国产芯片性能已接近H20,价格仅为H20的60%。市场研究机构IDC数据显示,2024年国产芯片算力已占据中国市场1/3份额。
无独有偶,受国务院委托,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相里斌日前向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作了关于新质生产力发展情况的报告。报告称,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良好基础和诸多有利条件,下一步将统筹各方力量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围绕今后进一步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技术革命性突破。加快组织实施和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统筹各方力量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盛来运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上半年情况来看,新质生产力继续加快培育和成长,有几方面情况可以反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进展。
第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各地继续加大创新投入,我国现在研发(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接近2.7%,已经超过欧盟平均水平,接近OECD国家平均水平。一批创新成果涌现。据相关部门统计,今年1~5月份,我国有效发明专利申请量接近500万件,增长12.8%,速度较快。
第二,新兴产业茁壮成长。上半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1~5月份,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接近10%,这些创新成果和产业融合带动了高技术产业发展。
第三,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进入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加快发展,数据也是生产要素,各个地方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左右,与发达国家比,这一比重也是比较高的。
第四,绿色发展提质增效。各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绿色产业发展,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都是绿色产业,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超过30%,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产量增长达53.3%。
第五,产业改造升级加快。今年以来,各地继续实行传统产业更新改造,尤其是在国家“两重”“两新”政策支持下,改造步伐加快,大家都在积极对接“互联网+”“人工智能+”“数字+”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科技产业双轮驱动重塑格局
经济数据的背后,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即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促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数字显示,今年以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不断深入。1~5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9.9%和9.5%,其中电子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同比分别增长13.4%、11.1%和10.4%。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加速突破应用,数字服务供给不断创新优化。1~5月份,规模以上数字技术应用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2%。高技术服务需求旺盛,带动相关行业投资规模较快增长。上半年,高技术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6%,占全部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比上年同期上升0.5个百分点,其中信息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7.4%。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谢少锋日前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以5G、人工智能大模型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迅速发展,数字产业完成业务收入同比增长9.3%,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了3.4个百分点。
一方面,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速。创新应用成果加速落地,自主研制的大型水陆两栖灭火飞机AG600获颁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与生产许可证。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和数据集落地运营,开源550多万条训练数据,加快在多领域下应用,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的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5.6%和25.5%。科技成果转化规模更加壮大,上半年,全国共登记技术合同近41万件,成交额超过3万亿元,同比增长14.2%。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推进,截至6月底,建成了33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41家中试平台纳入重点培育库。人工智能赋能作用持续加强,我国培育并开源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加快在电子、原材料、消费品等行业应用,形成一批新模式新业态。AI手机、AI电脑、AI眼镜等人工智能终端已超百款,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另一方面,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持续加快。上半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拉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3.4个百分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35.5%,较去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对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23.3%。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新确定了26个试点城市,开展第二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新支持35个试点城市,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在电子信息、电力装备、轻工、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行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显著,持续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国家层面绿色工厂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超过20%,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
方式机制人才协同激活创新动能
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除了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也离不开发展方式、体制机制与人才体系的系统性支撑,即还要着力推进发展方式创新,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打造高水平创新型人才队伍。
就在6月,记者在参加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时对创新有了更为直观的深刻理解。
在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微元合成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记者感受到了合成生物制造技术的神奇和巨大影响:通过设计微生物生命体,创新天然类胡萝卜素叶黄素的生产方式,1立方米大小的发酵罐竟可以实现约250亩农田种植万寿菊的生产效率,在大幅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还能节约耕地资源。
北京中关村学院和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是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试验田”。北京中关村学院自创立以来,始终将“超常规”人才培养作为核心命题。在招生方面,学院不拘一格,设置“传统AI”“AI交叉”与“天偏怪才”三条赛道,充分释放人才多样性;在课程设计上,强调“极经典、极前沿、极实战”,融合基础算法、前沿技术与产业应用;在导师学生关系上,形成多对多导师矩阵,并鼓励学生围绕现实问题自主立项,贯通“极基础-极应用-极交叉”的科研路径。这一融合教育、科研与人才机制的新型平台,旨在推动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的衔接,通过制度创新和资源整合,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
不可否认,新质生产力发展仍面临“卡脖子”技术亟待攻关,在北京中关村学院采访时,记者就注意到,针对工业软件领域,高端CAD、CAE软件国产化率偏低这一痼疾,该院师生正在努力希望用AI颠覆工业仿真软件,加快追赶国际领先软件公司的步伐。
创新要素加速流动,将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力。随着创新生态的持续完善,未来新质生产力重塑产业格局的效应将进一步显现。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