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 正文

荆门市掇刀区:“小喇叭”声声入耳 织密社区平安防护网

2025-07-18 15:05 中国发展网 廖亮 朱舜 涂金风 邓薇 李梦婷

摘要:群众有需求,社区就有行动。一支由20多人组成的平安宣传服务队很快组建起来,成员既有社区工作者,也有退休党员、热心居民。

中国发展网讯 “各位居民请注意,用火用电要小心,人走关闸断电源,平安幸福每一天……”6月30日上午10时,荆门掇刀石街道关公社区的街巷里,熟悉的方言播报准时响起。由社区工作人员、党员、志愿者组成的平安宣传服务队,正举着“小喇叭”穿梭在楼栋间,将安全提醒送到居民耳边。这声声“小喇叭”,如今已成为社区平安建设的“移动防线”。

从群众需求里“长”出来的宣传队

“‘小喇叭’能走进千家万户,说到底是接住了群众的‘呼声’。”关公社区党委书记叶华军回忆,今年初网格员走访时发现,辖区老人多,对反诈知识接受度不高;社区“板凳议事会”上,居民也常念叨“安全宣传能不能说得再接地气些”。

群众有需求,社区就有行动。一支由20多人组成的平安宣传服务队很快组建起来,成员既有社区工作者,也有退休党员、热心居民。“我们想让安全知识像家常菜一样,听得懂、记得牢。”队长罗欣欣说,队里的文学爱好者主动把反诈知识、消防要点编成顺口溜,“刷单汇款是陷阱,天上不会掉馅饼”“厨房清干净,火苗不串门”……这些带着烟火气的短句,通过“小喇叭”传遍了社区的每个角落。

声声提醒里的“平安密码”

“小喇叭”的智慧,藏在精准施策里。在商业街,队员们重点播报“商铺闭店前要检查电路、锁好门窗”;到了老旧小区,就反复提醒“独居老人出门别忘带钥匙,邻里互助多照应”;学校周边则聚焦“接送孩子守秩序,车辆减速莫抢行”。

这种“因地制宜”的宣传,搭配“空中喇叭+地面巡逻”的联动模式,让社区安全防线越织越密。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关公社区电诈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35%,治安案件数量也明显减少。

除了防范宣传,“小喇叭”还是矛盾调解的“传声筒”。“有纠纷找调处中心,和和气气能解决”——伴着这样的播报,服务队联动网格员、“和事佬”,对邻里摩擦、家庭矛盾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截至目前,社区已成功调解纠纷18起,调解成功率达98%,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楼院”。

从“一个点”到“一片区”的平安辐射

如今,“小喇叭”的经验已在掇刀石街道15个社区推广开来。各社区结合自身特点创新形式:有的加入方言快板,有的配上背景音乐,还有的邀请居民录制“安全提醒语音包”。

“以前觉得平安建设是政府的事,现在‘小喇叭’一响,大家都觉得自己是参与者。”关公社区居民李阿姨的话道出了变化。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小喇叭”不仅喊出了安全知识,更喊出了邻里互助的温情,让“平安”二字真正融入社区的日常,成为居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廖亮  朱舜  涂金风  邓薇  李梦婷)

责任编辑:王小义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