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孩子接受更丰富更优质的教育
摘要:长期以来,“双一流”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增长近乎停滞,10年未扩招的现实,使得“上好大学”的竞争日益激烈。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白雪
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是萦绕在万千家庭心头多年的“急难愁盼”。长期以来,“双一流”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增长近乎停滞,10年未扩招的现实,使得“上好大学”的竞争日益激烈。
过去10多年间,中国高考考生数量持续上升,报名人数从2012年的915万人增至2024年的1342万人,年均增幅达3.2%。而同期,大学本科招生年均增幅为2.3%。适度增加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寄托着众多家庭对“上好大学”的深切期望。
与此同时,业内专家坦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办学规模总体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发展态势,区域发展速度差异明显。
对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高等教育提质扩容,新增高等教育资源适度向中西部人口大省倾斜。
相关研究预计,在2032年前后,入学人口“洪峰”将抵达高等教育阶段,在学总规模较当前至少增加1200万人,我国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深水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吴秋翔撰文指出,有序扩大优质本科教育招生规模,既是应对未来一个时期高等教育需求的显著增长、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教资源的迫切需要,也是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的应有之义。
为有序扩大优质本科招生规模,202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教育部实施优质本科扩容工程。2024年“双一流”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增加1.68万人,增幅约2.5%。
在上述专家看来:“扩招远非简单的数字加法,其本质是对教育民生痛点的系统化解。”招生规模扩大面临高校承载能力的现实瓶颈,其中学生宿舍短缺尤为突出,成为影响学生获得感的关键“硬约束”。
2024年,国家共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9.9亿元,支持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购买校园周边房地产用作学生宿舍,积极推动高校学生宿舍建设模式创新。支持高校购置存量房地产资源补充学生宿舍,把消化存量和优化增量结合起来,实现“一钱两用”“一举多得”。
这是国家统筹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用于补齐高校学生宿舍短板的有力举措。
据了解,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教育部把高校学生宿舍作为高等教育提质扩容的优先支持方向,按照“全面补、分类增、自然减、有序转”的思路,指导高校统筹新建、改扩建、大规模修缮、购置存量房地产等多种方式,补齐高校学生宿舍短板,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奠定基础。在国新办近日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介绍,经过四年多扎实推进,新增学生宿舍床位超50万张,支持“双一流”高校本科扩招。
除统筹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和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高校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外,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郭鹏表示,下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提质扩容还要“优化结构”,推动新增高等教育资源适度向中西部人口大省倾斜。支持布局新型研究型大学和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同时坚持“产教融合”,引导高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强化行业企业实践培养,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教育资源的扩优提质,不仅关乎高等教育的“塔尖”,更需向下延伸。低龄学段教育需求急速下降,初高中峰谷急转,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现实问题对教育结构带来严峻挑战。郭鹏介绍,在基础教育领域,要通过“扩大总量”“提升质量”“促进公平”三大举措推动提质扩容。
宽敞明亮设施完备的教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妙趣横生的科学实验室、标准的运动场地和齐全的体育设施……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四中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提升了学校办学品质,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将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纳入2024年十大民生实事,截至2024年底已实现4个100%全覆盖:公办初中、新建学校、薄弱学校、学前到高中学段全覆盖。通过集团化办学,海珠区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均衡配置。
“教育资源扩优提质,就是要让更多孩子接受更丰富、更优质的教育。”郭鹏表示,要做好教育资源配置前瞻布局,综合把握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统筹近期和中长期,统筹扩大增量和利用存量,加快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保持基础教育资源动态充裕、结构合理,推动高等教育提质扩容,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期待。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