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 正文

青衿记账垦荒地 桂苑确权兴乡村

2025-09-02 17:14 中国发展网 郑灵婧

摘要:这片土地焕发生机的第一步,是怎么迈出去的呢?答案藏在土地的“身份”里。

中国发展网讯 七月中旬,暑气正盛,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系账算青田队,怀揣着专业的热忱与对乡土的好奇,在“三下乡”实践活动的号角声中,走进了莆田市仙游县来洋社区桂花园,循着这片土地独特的身份,深入探究撂荒地焕发新生的经济逻辑。

车停坡脚,抬眼望去,曾经的撂荒地已不再是荒芜的景象,正经历一场华丽的“蝶变”——大朱砂桂沿坡地排开,枝叶匀整,郁郁葱葱的木芙蓉舒展着宽大的叶片,罗汉松挺拔苍翠,麦冬在林下铺开绿毯,金银花瓣细长微卷,间或点缀着攀援的百香果藤蔓。这里已悄然转型为一个集中草药种植、生态观光与研学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文旅小综合体。

土地的“身份”与“权”

这片土地焕发生机的第一步,是怎么迈出去的呢?答案藏在土地的“身份”里。

土地,是乡村最核心的资产,却也是最容易被“遗忘”的资产。过去,这片坡地的所有权归属来洋社区集体,承包权则碎片化地落在数十户村民手中,二轮延包年限为三十年。产权模糊、地块细碎,导致“想种的没地、有地的没人种”。

当产权被“翻译”成会计科目,账本便活了——农户按亩拿租金,公司则拿到可抵押融资收益的经营权。这一步,让“撂荒地”真正具备了进入市场交易的资格。2016年的一纸合同,厘清了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法律边界,也为后续资产核算奠定了产权基础。

从抛荒地到中草药基地:用途变迁的经济逻辑

产权清晰只是起点,真正让土地“活”起来的,是市场对“健康”“颜值”与“体验”的新需求。几十年前,随着分田到户政策的推广实行,当地农户种植果树,这片土地成了果园,随后村民们纷纷外出,土地撂荒。自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政策以来,国家鼓励“上山下乡”反哺农业,规范农村产权交易流转,提高农村要素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农业开发公司抓住政策窗口,通过土地流转将这片撂荒地升级改造,改种木芙蓉、金银花、麦冬等中草药以及百香果、文旦柚等经济作物。土地的每一次流转,都是劳动力价格、市场需求与政策信号共同作用的结果。

生物资产计量:把“树苗”变“数字”

土地的故事讲到这里,只完成了一半。队员们最关心的是:这些尚在地里的作物,如何在报表里“说话”?会计处理上,这些尚在地里的作物属于会计准则里的生物资产。农业开发公司按“生产性生物资产—未成熟”科目初始计量,以土地流转费、种苗费、人工费等为成本,确保作物在报表上以真实、可比的数字持续反映其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一行行分录、一张张凭证,把“看得见的绿”变成“看得懂的数”。数字一旦可核、可比、可融资,银行授信、政府贴息、保险介入便水到渠成。队员们恍然大悟:原来“乡村振兴”不仅是田里的风景,更是报表上的现金流。

启示:资产货币化与乡村振兴

一份合同、一套账簿,让沉睡的土地成为可计价、可流转、可融资的资产。土地盘活了,农民口袋鼓起来了,村集体经济也壮大了。账算青田队通过“三下乡”调研活动深刻体悟:乡村振兴,不仅是把荒丘变青山,更是把产权厘清楚,资产算明白,收益分公平。土地,还是那片祖辈的土地,却因为有了清晰的产权界定与科学的会计核算体系加持,被注入了新的灵魂,正倔强地、充满活力地生长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的经济生命。(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郑灵婧)

责任编辑:刘维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