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嘉鱼:管好“三资”用活资金 让乡村振兴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摘要:王永先后走进陆溪镇藕塘村、高铁岭镇陆水村、官桥镇舒桥村、鱼岳镇南门湖村,在田间地头、村庄院落间,为乡村振兴资金管理与效益提升把脉定向。
中国发展网讯“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抓好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规范管理,确保乡村振兴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8月11日,嘉鱼县委书记王永在调研农村集体经济“三资”管理及乡村振兴资金使用专项整治工作时,一句掷地有声的话,道出了嘉鱼对规范涉农资金、激活乡村活力的坚定决心。当天,王永先后走进陆溪镇藕塘村、高铁岭镇陆水村、官桥镇舒桥村、鱼岳镇南门湖村,在田间地头、村庄院落间,为乡村振兴资金管理与效益提升把脉定向。
清底数、强监管 让集体“三资”成“造血源”
陆溪镇藕塘村的村委会办公室里,几本厚厚的账目整齐码放在桌上。王永拿起账本仔细翻阅,一边查看村集体资金收支明细,一边询问资产资源登记情况:“村里的鱼塘承包费收得怎么样?闲置的老校舍有没有盘活?”
在听完村里的“三资”集中整治进展后,王永强调,集体“三资”是村集体经济的“家底”,必须摸清底数、管好用活。“要通过拉网式清查,让每一项资产、每一处资源、每一笔资金都明明白白登记在册,做到账实相符、去向清晰。”他进一步要求,要健全监管机制,给“三资”管理套上“紧箍咒”——从资源流转、资产处置到资金使用,每个关键环节都要阳光透明,让村民看得懂、能监督。“管好‘三资’不是目的,更要让它发挥‘造血功能’,比如把闲置厂房租给企业,用集体资金入股特色产业,让‘死资产’变成‘活资本’,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持久活力。”
建良田、保收成 让每一分惠农资金见实效
高铁岭镇陆水村的田埂上,成片的水稻长势正旺,不远处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正在收尾。王永沿着田边察看灌溉沟渠、机耕路建设情况,详细询问项目资金使用和后期管护计划。“高标准农田是‘饭碗田’的保障,钱要花在刀刃上,既要建得好,更要管得好、用得久。”
他特别强调,农田建设不能“闭门造车”,要发动群众参与进来:“农民最懂土地,让他们提建议、当监督员,才能建出真正实用的良田。”在了解水稻种植保险推广情况时,王永叮嘱道,要把政策性农业保险这件惠民实事办实,一方面加强风险防范,让保险公司敢承保;另一方面做好政策宣讲,让农户明白投保的好处,“用活保险资金,才能让农民种粮更有底气,哪怕遇到天灾,也能少受损失。”
兴产业、富村民 让特色资源变“致富宝”
官桥镇舒桥村彭家湾的林果香柚基地里,沉甸甸的青柚挂满枝头,清风拂过,果香阵阵。“一亩能产多少斤?收购价怎么样?村民能分到多少红利?”王永走进果园,向基地负责人接连发问。
得知基地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周边200多户增收,他点头称赞:“小柚子要做成大产业,得在‘全链条’上做文章。”他建议,要深化“全果利用”——果肉鲜销、果皮加工成蜜饯或精油、果渣做有机肥,让一颗柚子“吃干榨净”,既提附加值,又绿色环保。“更要把村民牢牢绑在产业链上,通过务工、分红、土地流转等方式,让大家实实在在分享收益。”他还提到,可以结合乡村旅游,打造“柚子采摘节”“柚文化体验园”,让“柚子+文化”碰撞出火花,让小柚果真正变成村民的“黄金果”。
美环境、提质感 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内涵”
鱼岳镇南门湖村二湾沟,刚刷黑的村道干净平整,新建成的小公园里,几位老人正摇着蒲扇聊天。“以前这里是泥巴路,垃圾乱堆,现在跟城里小区一样干净!”村民李大妈笑着说。
看着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王永表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花在环境整治上的钱,要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他强调,不能满足于“一时干净”,要建立长效机制,通过“门前三包”、村民积分制等,让大家主动参与维护。“不仅要扫干净、摆整齐,更要留住乡愁——保护老树、修缮老房子、挖掘村里的故事,让乡村既有‘面子’的整洁,更有‘里子’的温度,真正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从集体“三资”管理到产业资金使用,从农田建设到环境整治,嘉鱼正以严之又严的标准、实之又实的举措,管好每一分钱、用好每一份资源,让乡村振兴的资金活水精准滴灌到田间地头,滋养出产业兴旺、乡村美丽、百姓幸福的生动图景。(廖亮 谢燕子)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