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业:以文化传承创新赋能民营经济发展
摘要:以主题出版文化IP为核心的多元开发,成为民营机构突破增长瓶颈的重要路径。
王佳欣
出版业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通过重构文化表达方式、推动传统技艺转化为出版物、助力民俗故事借数字平台聚流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成多元形态产品,并依托数字技术让文化走出书本、贴近市场。这种创新实践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养分:助其将传统技艺转化为文创产品拓市场,借民俗故事数字传播聚流量,打造特色品牌。同时,出版业深挖传统精髓、创新传播方式,既筑牢文化自信,更以文化赋能提升民企产品溢价与竞争力,为民营经济注入发展动能。
传承:深挖文化富矿,为民营企业提供“源头活水”
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时代指引下,我国古籍整理工作成效卓著,为文化根脉传承筑牢根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古籍出版工作指明方向。国家通过颁布古籍整理出版中长期规划等政策文件引导行业发展,推动“二十四史”点校修订、《中华大典》编纂、《永乐大典》及敦煌文献系统性保护整理出版,以及“中华版本传世工程”“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等国家级重大出版工程稳步实施,其阶段性成果已成为我国学术文化繁荣发展的鲜明标志。
我国古籍保有量约20万种,汉文古籍普查完成270余万部,15.8万部(件)古籍及特藏文献影像资源已上线。海量古籍素材为民营企业文创产品开发提供灵感源泉。一些民营文具企业从古籍图案、文字中汲取元素,设计出带有甲骨文、《山海经》神兽图案的笔记本、书签等产品,市场反响热烈,销售额逐年递增。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累计出版古籍整理图书5万余种,影印古籍14余万种,2.5万种整理本实现数字化,总量达40亿字,为民营出版印刷企业带来业务机遇:部分企业凭借先进印刷技术参与古籍复刻、再版,在满足市场对高品质古籍出版物需求的同时,自身业务规模不断扩大。此外,古籍数字化成果还助力民营教育企业开发“国学经典诵读”“古代文学鉴赏”等线上课程,这类课程在在线教育市场颇受欢迎,既实现内容变现,也推动民营经济在文化教育领域拓展。
系统化、规模化的古籍整理体系,让沉睡的千年文脉苏醒,既守护文化基因的纯粹性,更以可触可感的形式夯实文化自信根基,为当代文化创新提供不竭源泉,持续为民营经济赋能。
近年来,出版业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成果丰硕,以非遗、民俗为核心的地域文化读本不断涌现,彰显文化多样性。2024年广西非遗保护成果斐然,截至当年10月,全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达70项,代表性传承人增至49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攀升至1115项,代表性传承人多达936人,其中“壮族霜降节”“六堡茶制作技艺”“瑶族油茶习俗”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依托这一基础,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打造“非遗广西”丛书(共20册),全方位展现广西非遗。丛书集中呈现了国家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重点对代表性项目的地理位置、分布范围、历史沿革、基本内容、文化意义、社会功能、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介绍,每种图书均附音频、视频等数字内容,让读者沉浸式领略非遗魅力,直观带动当地民营手作企业壮锦纹样文具、六堡茶主题礼盒等产品销量增长。
创新:技术赋能传播,拓宽民营企业市场路径
人口红利消失使出版业传统盈利模式遇困,需革新定位,向“出版物+文化服务”的二元型新业态转型,加强与文化产业融合。出版企业凭内容优势,用数字化和新兴技术与文化机构合作,打造多元产品活动,出版业在融合中担当知识服务供应商,探索新商业模式,持续提供优质内容服务,创造多元价值的重任。这种出版业在内容形态与传播技术上的创新,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流量密码”。
有声书极大拓展传播场景。喜马拉雅平台《红楼梦》有声作品形式多样,《红楼梦原文朗读》播放量高达数亿次,位居热度榜单前列,通过专业播音员的声线,高度还原原著魅力;《马瑞芳品读〈红楼梦〉》等解析类作品,为听众提供专业解读视角,使传统文化在声音媒介中焕发新生,触达更广泛受众群体。一些民营文化工作室专门挖掘经典文学、热门小说版权,邀请专业主播录制有声书,再授权给各大音频平台,仅一部热门有声书版权授权年收入可达百万元,甚至千万元,如《盗墓笔记》,当年龙杰传媒花了50万元开发有声书,截至2018年累计的收入已经超过1500万元,达到了30倍的回报。
科技赋能为出版业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VR/AR技术在出版领域还原场景的实践成效显著。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古建筑方向学术带头人李卫伟团队制作的《北京中轴线的研学手册》,巧妙地运用AR技术让文物“活”起来,生动呈现北京中轴线全貌。
这种“以创意激活文化价值”的思路,在“北京礼物”这一全国唯一以城市命名的旅游商品注册商标中同样得到体现。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运营的“北京礼物”,精选兼具文化内涵与市场活力的特色商品,以物件为载体讲述北京故事。例如北京美丽臻颜化妆品有限公司的甄然【脊兽】紧致亮肤礼盒,从故宫太和殿屋脊兽中汲取灵感,将东方美学与实用功能相融,既延续了首都文化的厚重底蕴,也成为展现北京现代风貌的代表性伴手礼,跻身来京必购清单。
弘扬:传承主流文化,提升民营企业品牌势能
主流文化涵盖民族精神、时代价值与集体记忆。出版业通过编纂红色经典读物、记录改革历程的纪实作品,将奋斗精神、担当意识融入字里行间,借助主题出版物展现新时代成就,让读者在文字中触摸时代脉搏,于传承中凝聚共识,以文化认同强化发展自信,为社会进步注入精神动能。主题出版物的广泛传播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多维度助力。
2023年开卷数据显示,图书零售市场码洋同比增长率由负转正,同比上升了4.72%,而零售市场实洋却同比下降,同比增长率为-7.04%,和码洋的正向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2023年,出版业虽然在恢复和发展的主旋律中逐渐回归增长态势,但其恢复之路依旧充满了挑战和艰辛。在此环境下,主题出版凭借其独特的价值导向和深远的社会影响,成为出版行业的领头羊。据开卷统计,主题出版图书动销品种、品种比重和码洋占有率从2016年的16575种、0.95%、2.42%,增长到2021年的3541种、1.95%、6.03%。
以主题出版文化IP为核心的多元开发,成为民营机构突破增长瓶颈的重要路径。2024年,中华书局观物工作室年内上新产品22种共47款,涵盖服饰、包袋、文具、家居等多个品类,涉及孔壮壮、苏东坡、营造法式等多个IP,每次上新都会带来积极反馈与互动。如营造法式透光书签产品在小红书笔记点击量实现突破,月销超过500件,不少购买的用户在各评论区分享产品图,提升了产品的口碑。
(作者单位: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中国发展网)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