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能源 正文

绿电赋能 山海交响

——国网福建电力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掠影

2025-09-11 07:39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摘要:乡村振兴,电力先行。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国网福建电力正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不断破解"发展与保护"的生态文明建设难题,在八闽大地上奏响新时代的"山海交响"。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 丁  南

金秋九月,施工正忙。在福建福清市东南角的陆海连接处,我国首个国家级海上风电研究与试验检测基地内,150米级叶片试验平台即将建成投运。作为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和海上风机的“体检中心”,该基地的叶片试验平台将与海上试验风场形成“研发-测试-验证”闭环,为大规模风电接入情况下电网安全可靠运行提供保障。

福建是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也是引领绿色转型的清洁能源大省,全省清洁能源装机、发电量占比连续多年实现“双过半”并保持全额消纳。在生态强省建设中,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以清洁绿电为纽带,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为福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注入强劲动能。

绿电澎湃赋能生态建设

福建平潭外海,海风正劲,一座座巨大的风机耸立在蔚蓝的海面上。2023年9月,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海上风电场——平潭海上风电场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截至2025年7月底,福建清洁能源装机比重已达65.8%,发电量占比56.8%,领跑绿色发展。

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优等生”,福建绿色发展动能强劲,以约占全国3%的人口、1.3%的土地、3%的能耗创造了全国4.3%的经济总量,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高颜值、经济发展高质量与人民生活高品质协同并进的发展路径。

这份亮眼“答卷”背后,离不开新型电力系统持续守护的“绿色家底”,助推清洁能源跨越式发展。

在福州市闽侯县大湖乡新塘村,一座铁塔林立的大型变电站矗立山顶。坐落于此的1000千伏榕城变电站,是福建省首个特高压变电站,源源不断的清洁电能从这里“出发”,沿着国家重点电力工程——福州-厦门特高压“电力高速公路”,输送至厦门岛内,点亮千家万户。

位于福州市闽清县境内闽江干流上的水口水电站,7台经过国产化增容改造的机组正在高效运行。历经7年增容改造,水口水电站装机容量增加21万千瓦,相当于用最经济的方式新增1座中型水电站,有力保障福建电网新能源消纳和安全稳定运行。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不仅海上风能优质且储量丰富,而且沿海核电厂址资源优势明显。国网福建电力抓住国家在福建布局沿海核电基地、海上风电基地的契机,持续打造东南清洁能源大枢纽,加快建设“四方互联”跨省联网枢纽,进一步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消纳,服务能源高质量发展。

2022年9月30日竣工投产的闽粤联网工程,是连接福建、广东两省的电力大动脉,横跨国网和南网经营区。如今,从浙北-福州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投运到闽粤联网工程投运,福建电网实现北接华东电网、南联广东电网,不仅将清洁电能输往华东电网,还把来自南网的广西、云南绿电送至华东电网。一个联结长三角、对接粤港澳、辐射华中腹地的区域电网枢纽,正在福建形成。

优化服务 推动绿色转型

在厦门翔安,从空中俯瞰ABB工业中心屋顶上铺设的大片光伏板,宛如蓝色的海洋,源源不断地将太阳能转化为清洁电能。

作为厦门最早签订绿电绿证服务协议需求的企业之一,ABB工业中心这套基于国网厦门供电公司建议的方案论证和技术评估建成的绿色微电网,目前能为企业提供40%的用电,年节约电费近500万元。

福建是经济大省,近年来绿色产业蓬勃发展,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纺织服装等低碳产业规模超万亿元。如何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推动企业从"用好电"向"用绿电"转型,优化电力服务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中国鞋都"泉州晋江市,集聚了7000多家制鞋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2024年鞋服产业产值突破2500亿元。今年4月,位于晋江经济开发区的信泰公司绿色高端智能织造项目动工,面对项目一期1万千伏安的用电需求,国网晋江市供电公司从技术指导到手续代办全程跟进,助力企业按期投产用电。早在2023年,该公司就组建多个专业协同的"1+N"业扩联合服务团队,以"一项目一专属经理"的方式为企业办电提供技术支持、帮办代办等服务,目前共为8.33万家企业提供接电服务,接电容量超过303.2万千伏安。

2022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明确上海市与福建三明市正式建立对口合作关系。三年多来,国网三明供电公司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推出沪明用电直通车服务,为沪明合作项目落地生根的事前、事中、事后,分别提供服务跑在需求前、能效跑在投产前、预想跑在故障前等直通服务。近日,三明市观成220千伏输变电工程顺利投产送电,解决了永安贡川石墨烯产业园未来3.6万千伏安负荷缺口,为产业园区加快4个沪明合作项目的落地开花提供坚实能源保障。

创新共赢 助力乡村振兴

武夷岩茶,香飘万家。在"万里茶道"的起点南平武夷山市,国网武夷山市供电公司的工作人员会定期走进茶企进行用电体检,确保杀青、焙茶等关键环节供电稳定,推动"近零碳茶链智电微网"与茶园管理融合。

多山多水多绿的福建,广大乡村是绿色共富奋斗的主战场。多年来,福建因地制宜挖掘山的优势与海的潜力,在山区培育壮大武夷岩茶、珍稀食用菌等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在沿海加快发展深远海养殖、海洋生物医药等绿色产业,林业产业总产值超8100亿元,海洋生产总值超1.2万亿元,山林河海成为绿色生产力的"孵化器"。

当前,从福建沿海鱼塘到深山林场,从富美的村落到广袤的田野,持续完善的电网设施和可靠的电力保障,正激活乡村发展的引擎。

在"中国鲍鱼第一县"连江县,筱埕镇官坞村是全国最大的海带无公害良种育苗基地,年育苗总量达30万片,占据全国海岛育苗量的"半壁江山"。在这里,从育苗池的恒温控制,到加工车间的速冻锁鲜,再到冷链物流的温控仓储,充足可靠的电力供应已成为产业发展的"后勤保障"。

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策源地三明市,输电线路与森林资源安全长期面临考验。如今,一场"林电共生"实践正改写发展与保护的边界:国网三明供电公司通过政企协同联动深化林电共建共安体系,建成42条总长45公里的生物防火隔离带,用油茶、杨梅等替代毛竹、杉木等易超高超限、低附加值植物,共覆盖1635亩林区。这一举措不仅从源头消除线树矛盾,将输电线路故障率降至趋零,同时促进了村民和村财增收,形成"线路安全、林农受益、森林防火"的多赢局面。

乡村振兴,电力先行。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国网福建电力正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不断破解"发展与保护"的生态文明建设难题,在八闽大地上奏响新时代的"山海交响"。 

责任编辑:刘丹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