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引擎驱动环保产业竞速“双碳”新赛道
摘要: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郭承站表示,未来将从引领、推动、行动三方面发力,加强院士对环保产业的赋能。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杜壮
9月10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期间,第四届生态环保产业服务“双碳”战略院士论坛在北京首钢园举行。作为服贸会主论坛之一,本届论坛以“科技领航启新程,智绿融合创未来”为主题,聚焦“美丽城市”与“低碳园区”两大示范场景,探讨行业全面绿色转型路径,涵盖减污降碳前沿科技及数字化技术,共享低碳发展理念,共商绿色未来系统性解决方案。
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以来,一直在持续推动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今年7月底,中国可再生能源总装机量达到21.7亿千瓦,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规模的近六成;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最多的国家;建立起当今世界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
在这场变革中,科技创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在会议上表示,从可再生能源技术突破到新型储能技术应用,从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到智慧环保系统的构建,每一项创新都在为应对气候变化注入新的动力。目前,中国在多个环保技术领域已实现并跑甚至领跑,为全球能源市场供应了70%的风电装备,80%以上的光伏组件,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十年保持全球领先。他认为,要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的投入,重点突破可再生能源、新型储能、智能电网、氢能、CCUS等关键技术,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
来自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环境技术专利申请量约10万件左右,监测技术国产化加速,碳汇交易等推动“环境成本”向“绿色资产”转变,中国环保产业正从“跟随者”向“引领者”转型。
“科技创新是唯一的出路,它是核心驱动力。”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环境基准标准与风险管控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吴丰昌表示,目前我国仍处于关键转型期,能源需求总量巨大,高耗能产业占比偏高,化学工业结构尤为突出,亟需布局技术创新与政策协同等工作。从能源领域来看,高效光伏、先进储能技术等前沿技术突破,将有效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与稳定性,降低度电成本,同步缓解环境压力。此外,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和绿色建筑技术等领域同样潜力巨大。
在今年服贸会环境服务专题展区,水务智慧管理、资源循环利用、生态修复治理、低碳技术应用等新技术被集中展出,数智化手段深度融入各环节。记者看到,从水质监测的实时数据分析到废弃物回收的智能调度,从生态修复的数字孪生模拟到低碳运营的算法优化,数智化的应用既展现了技术落地的具体成果,也凸显了环境服务领域以数赋能、以智提质的发展趋势。
“数智+水处理装备”正把传统环保产业推向一条高质量跃升的新赛道。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任洪强在会上指出,围绕“设备研制模型化、设计过程模块化、制造过程数字化、运维智慧化、装备自身功能自进化”五化路径,水处理装备正加速由经验驱动迈向数据驱动。
“过去我们靠经验,后来借助中端计算机辅助,如今迈进数智驱动时代。”任洪强认为,水处理装备的发展轨迹已从早期纯进口、到中低端国产化,再走向未来智能化与集成化并行,产业面临的效率、清洁性、适应性、智能化和标准缺失等短板,都将在数字化浪潮中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和解决方法。
谈及人工智能赋能大气成分遥感技术,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学术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院长刘文清表示,我们希望构建多维度、多技术、多要素协同的大气环境综合研究系统。目前,各类现有技术均存在独特优势与固有局限,需通过提升监测能力,研发新型监测手段与技术,精准识别污染气体、温室气体等在不同时空尺度下的关键变化特征,进而深化对复杂大气过程的认知。
刘文清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还是有一段路要走。系统建成后,可依托其发展多类人工智能技术,开展高效数据融合;最终全面提升环境感知技术与装备水平,为我国构建“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建设绿色智慧数字生态文明提供高技术与装备支撑。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郭承站表示,未来将从引领、推动、行动三方面发力,加强院士对环保产业的赋能。聚焦节能减排、绿色低碳技术研发,突破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关键技术,深化“政产学研用”融合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