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构建绿色合作载体 加强绿色合作交流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绿色产业合作平台将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贡献智慧与方案

2025-09-09 10:33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摘要:在绿色产业合作中,人才培养与人员交流日益活跃。

      

日前,第七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在宁夏银川市举办。本届博览会设置清洁能源展区,共同探讨新能源产业发展新机遇、新路径、新模式。图为嘉宾在第七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上了解新能源项目。新华社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 杨  虹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上宣布,成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绿色产业合作平台。9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天津举办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绿色产业合作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揭牌仪式,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加强在绿色发展领域的交流合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肖渭明介绍,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绿色产业合作平台将促进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绿色产业政策交流、项目合作、资源共享,助力上海合作组织国家携手建设生态文明,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贡献智慧与方案。

业内专家表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绿色产业合作平台的设立,将绿色产业合作嵌入上海合作组织整体合作框架,是适应全球绿色转型趋势的重要举措,符合成员国加快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对成员国之间丰富绿色发展领域交流、深化绿色产业链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绿色产业发展是上合组织合作的优先方向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绿色合作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方向。2025年是“上海合作组织可持续发展年”,绿色产业正逐步成为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吴红亮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平台的正式设立,标志着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合作已经实现从传统安全与经济领域向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延伸。“揭牌仪式上发布的《上海合作组织绿色产业发展和合作报告2025》指出,绿色产业发展是上合组织合作的优先方向,各成员国在可再生能源、污染治理、循环经济、生态修复等领域的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广阔。”同时,上海合作组织的绿色合作并非局限于环境保护层面,而是全面涵盖绿色产业链各领域,并希望通过平台有效带动成员国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科研机构、企业和院校等多方主体的广泛参与。

另一方面,平台设立后将为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绿色低碳的各项务实行动提供资源汇集、对接和发布平台。“除传统的对话沟通外,平台还将通过联合研究、绿色技术研发与推广、信息共享、标准对接、能力建设等多种举措,推动合作从政策沟通迈向务实落地。我们将通过绿色会客厅为成员国搭建技术交流与产品展示的平台,通过国际绿色产业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为成员国绿色转型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未来,还会推动更多绿色产业政策从愿景转化为务实行动。”吴红亮说。

据悉,《上海合作组织绿色产业发展和合作报告2025》是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支持下,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联合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着眼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和绿色低碳转型动向,围绕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绿色产业面临形势、任务举措、实施成效等撰写形成。

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副院长么新告诉本报记者,发展绿色产业是上合组织各国的高度共识。据统计,目前,上合组织的10个成员国均已将绿色产业纳入本国中长期发展战略,出台了发展规划或行动计划,高度重视这些领域的合作。如光伏发电、水力发电等清洁能源设施建设及传统能源基站节能技改等项目合作,对推动所在国能源系统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由传统的能源合作、矿业合作,逐步拓展到污染治理、基础设施绿色改造、生态修复、绿色交通和循环经济等新兴领域。“例如,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双方合作建设垃圾焚烧与资源化利用中心,中国企业还参与了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绿色公交系统项目建设,这些项目不仅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还为当地居民创造了绿色就业机会。”

合作形式不断丰富,从最初以产品贸易、基础设施建设为主,逐渐向产业投资、联合开发、金融支持与服务体系建设延伸。近年来,以跨境绿色产业园区共建、绿色金融平台搭建、本地产业链布局为代表的国际合作正在成为新趋势。“比如,中国—白俄罗斯绿色产业园项目以未来生态智慧新城为规划理念,实现了绿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应,体现了两国间多领域多层次合作形式的成功。”么新介绍。

为绿色产业全链条国际合作提供新范式

作为当今世界地理跨度最广、人口规模最大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上合组织国家加强绿色产业政策交流、绿色项目合作、绿色标准对接,既具有个体意义,也具有世界意义。平台建设不仅进一步推动上合组织国家绿色低碳转型,也为发展中国家突破转型困境提供一些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为全球携手生态文明建设助力。

商务部国际经济贸易合作研究院院长王雪坤告诉本报记者,绿色贸易和投资是绿色发展和世界经济开放融合的契合点,能促进资源更有效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引领产业发展方向,推动全球气候保护。平台建设将积极推动工业园区绿色升级和资源共享,为具备合作意愿和条件的地区、园区、产业建立合作友好关系提供“绿色通道”,促进传统工业园区绿色转型,进一步密切境内外、成员国之间工业园区合作与交流。平台以重大绿色合作项目为引领,通过统一标准、共享技术、加强绿色资源和基础设施对接,以“物理互联+数字互联+绿色互联”的复合互联方式,将原有的“单点式”园区发展升级为“矩阵式”园区发展,为创新绿色产业合作形式和发展方式提供了新型“绿色土壤”。与此同时,平台还为未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内复制、推广新型绿色产业合作创造了条件,使政府、智库、企业、园区形成完美闭环,为绿色产业全链条国际合作提供新范式。

当前,上合组织成员国绿色产业正处在积极发展和深化合作的关键阶段,在共同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展现出强烈的合作意愿与巨大的潜力。平台为成员国在绿色低碳转型中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共同发展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可持续的合作框架。各国依托平台深化政策对话与经验交流,共享绿色发展战略、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方面的最佳实践;通过开展重大课题研究和项目合作,有效整合优势资源,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实现互利共赢;通过加强绿色标准对接,便利绿色经贸往来与产业合作。平台还将通过系统性的能力建设、联合研究与技术援助,持续提升区域整体绿色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上合组织在全球绿色议程中的集体话语权。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的专题调研,在除中国和俄罗斯以外的其他8个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中,由中国企业在当地投资建设的各类产业园区有将近30个,包括工业制造、农业开发、商贸物流等多种类型,涵盖能源、纺织、农业等多个领域。这些境外产业园区是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开展产业投资合作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推动绿色产业合作的重要关注和服务对象。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绿色产业合作平台将通过从绿色低碳发展角度提供专业的指导支持,助力境外产业园区的高质量发展。吴红亮介绍,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路径:

一是促进绿色产业加速集聚。平台将积极支持更多中国及上海合作组织其他成员国绿色产业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入驻境外园区,既包括风电、光伏、氢能等绿色能源产业,也包含智能制造、智慧农机等有利于实现绿色低碳目标的新兴产业,推动形成区域内的绿色产业供应链体系。

二是促进绿色升级模式引领。平台将大力支持产业园区的绿色低碳化升级,通过推动清洁能源替代、建设节能降碳设施、完善循环经济体系、优化绿色管理模式等,探索打造中国—上海合作组织低碳绿色园区合作示范项目。

三是促进政策标准资源对接。平台致力于促进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其他成员国的绿色产业政策交流、标准对接、信息共享、能力建设合作等,可为园区拓展投资和贸易渠道、开展规则标准对接交流等提供资源支持,助力园区更好发挥区域产业链关键节点作用。

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入新的"绿色动能"

记者了解到,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绿色产业合作平台下设绿色产业合作联盟、绿色产业合作促进中心等,推动务实项目合作,并依托天津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绿色产业发展合作区。

天津泰达低碳经济促进中心主任宋雨燕告诉本报记者,作为平台运行的参与方之一,天津泰达低碳经济促进中心将充分发挥在园区绿色规划、低碳技术推广、国际合作网络构建等方面的丰富经验,积极分享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实践与解决方案,促进成员国工业园区和企业的交流合作,促进双边和多边经贸与投资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组织对接活动、政策研讨、技术展示和项目推介,平台将积极引导绿色资本、先进技术和创新模式向上合区域集聚,共同挖掘在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生态修复、绿色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巨大合作潜力,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入新的"绿色动能"。

据介绍,天津泰达低碳经济促进中心于2010年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是我国首个专业促进区域低碳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2016年成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发展联盟秘书处,致力于推动我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宋雨燕表示,当前,上合组织成员国家正在积极推动国家现代化和工业化建设,纷纷借鉴中国经验,以园区模式开发建设和发展产业。数据显示,1984年,我国在沿海城市设立了首批14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到2024年,全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达到232个,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在么新看来,上合组织国家在绿色产业领域的合作,已经成为各国间增长最迅速、前景最广阔的领域之一,取得了积极成效。上海合作组织国家普遍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以能源转型、减污降碳为核心的绿色产业发展则两者兼顾。中国具有行业优势的风光发电、污水处理、农业节水、固废处理等技术,通过合作项目的带动,显著提高新能源占比,提升了环境基础设施水平,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为合作项目所在国实现低碳转型和生态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截至2024年底,上合组织国家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23.1亿千瓦,是成立之初的14.5倍,约占全球总量的50%。

在绿色产业合作中,人才培养与人员交流日益活跃。比如,通过绿色丝路使者计划和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项目,举办了废弃物管理、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等培训活动。"大量青年工程师和环境管理人员参与其中,不仅提升了本国绿色治理能力,也增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与互信。"么新认为,上合组织国家的绿色产业合作不仅改善了民生,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上合力量。

责任编辑:刘丹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