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共同大市场
摘要: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所长饶兆斌认为,当前,东南亚地区正面临区域割裂与全球互联的双重困境。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 季晓莉
“海洋经济是中国与东盟繁荣发展的核心。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不仅与双方日益紧密的互动相契合,而且反映了共同优先目标,即经济增长、安全与可持续。”马来西亚海事研究所总干事莫娜丽萨·宾蒂·苏海米在近日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等主办的“合力打造中国—东盟蓝色经济新引擎研讨会”上这样说。
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所长饶兆斌认为,当前,东南亚地区正面临区域割裂与全球互联的双重困境。各国供应链相互竞争,基础设施连接存在断层,技术标准与行业标准参差不齐,给东南亚带来困境和挑战。东盟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平台和区域组织,其地位应得到充分利用,以便在大国博弈中依然能够达成共识。
菲律宾国际安全研究学会主席班乐义认为,在支撑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水域中,南海尤为突出,它既是全球重要的海上运输通道,又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因此,加强中国—东盟在南海的合作,是实现蓝色经济一体化的关键。
海南自由贸易港研究院执行院长郭达认为,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主要集中在陆地空间,海洋领域合作“碎片化”问题比较突出,为此迫切需要实现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由陆地到海洋”,并尽快形成区域蓝色经济一体化的合作框架。
郭达建议,在合作发展可持续海洋渔业方面,将可再生能源、海上风电、生物技术等涉海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安全承诺纳入中国—东盟自贸区3.0,共同谋划制定海洋产业能耗标准;合作发展碳汇融资市场,逐步建立区域内蓝碳监测和调查研究的技术方法和标准体系。“海南地处面向东盟的最前沿,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且封关运作后将启动更大程度的开放,有条件在促进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合作中发挥先导作用。”他说。
郭达认为,可以以海南为中心构建“中国—东盟邮轮旅游合作圈”,尽快打造环南海黄金邮轮旅游航线,率先实现区域旅游互通免签,逐步实现岛屿邮轮旅游的全面合作。例如,支持海南率先与马来西亚兰卡威岛、纳闽岛,以及新加坡、越南、泰国相关岛屿开展一体化的滨海度假、邮轮游艇、海洋公园、海岛娱乐等海洋旅游合作;结合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创新优势,加快推动国际航运物流、海洋金融、海洋科技服务、海洋文化等现代海洋服务业发展,培育具有海南特色和区域竞争力的海洋产业链,打造海上丝绸之路特色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郭达认为,可以吸引国内企业在海南布局,深化水产品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分工合作,在海南自由贸易港设立海产品采购中心、分销中心、储藏中心、加工中心;率先在海洋渔业领域建立统一技术标准,吸引东盟国家企业来海南投资,并以海南为跳板服务国内大市场,逐步构建面向东盟的海洋渔业产业链供应链和管理制度。
马来西亚沙巴大学教授詹金莲认为,区域邮轮路线和旅游发展,重点是岛屿目的地、签证问题和标准化,港口设施的互联互通非常重要。例如,制定东盟统一旅游服务与活动设施标准。郭达认为,可以借鉴亚太经合组织(APEC)商务旅行卡的成熟模式,探索发起泛南海旅游卡发展计划,努力实现成员之间的旅游互通免签。
马来西亚鲁海丰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斌表示,马来西亚东部、沙巴岛、菲律宾等地区的海洋旅游行业具有巨大潜力。现在绝大部分潜水和健康旅游的客源来自中国,需要在基础设施和投资方面加强合作。此外,他建议海南远洋渔业与马来西亚远洋渔业协作开发,全面推进渔业向深远海发展,同时探讨可行性的深海油气资源开发,加强深海探测、深海科研和深海装备研发制造。
中国外交学院国际经济学院副教授崔绍忠认为,推动中国与东盟区域国家蓝色经济的融合,需要充分利用高效市场与有效国家的治理模式,只有通过市场与国家的健康平衡结合,才能实现蓝色经济的可持续融合。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