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全国经开区 双流何以成一流
摘要:双流经开区党群服务中心以“立园满园”为目标,坚持“党建搭台、经济唱戏”,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全要素保障、全经营链条,建设线上企业全生命周期智慧平台,精准绘制企业画像,打造“产业大脑”,推动实现园区发展“一窗统揽”。
编者按 开发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至今已走过47个年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全国开发区超过2000家,其中四川省级以上开发区达到145家、居西部第一。“十四五”以来,四川省各开发区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向“新”向“绿”、创新创造、百花争艳,以约占全省3‰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省约7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和80%以上进出口,高质量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即日起,本报对四川优秀开发区典型及经验做法进行报道,以飨读者。
今年8月,《中国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报告2025》在北京发布、“2025中国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单揭晓,四川成都双流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双流经开区”)位列百强榜单第18位,较2024年晋升3位。
四川成都双流经济开发区
不仅如此,双流经开区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四川省级开发区第1位。2024年,双流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2亿元、增长6.5%。今年1~8月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049亿元、预计全年将达到1500亿元以上,正全力创建国家级经开区。
经开区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目前全国省级经开区总量已达2200余个。在数量如此众多且竞争与合作近乎白热化的当下,双流经开区何以能够奋勇争先、跻身全国一流?记者近日深入当地进行了探访。
机制创新激活力
金秋时节,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的双流区处处呈现出丰收的喜悦。
在四川国际航空发动机维修公司,截至8月底,CFM国际公司发动机进厂量达到140台、较去年同期增长16%,产值达77.9亿元、同比增幅42%;在成都纽瑞特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内首条万居里级氯化钇[90Y]溶液生产线已全面投产,多项产品实现进口替代,中国首台商用30MeVIKON质子加速器和锗—68分离生产线已开始投运调试……
距今已有2300多年建城史的双流区,千年繁盛生生不息。如今,空港双流已迈入“全球航空大都市二十强”,成为国家级天府新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和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承载地,这其中,双流经开区功不可没。
双流经开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紧扣成都市“立园满园”行动要求,坚决扛牢“工业重镇”“航空门户”责任使命,从破除行政壁垒、强化要素保障、提升发展能力等方面入手,聚焦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变革重塑,勇争全国一流。
突出“大部制、扁平化、专业化”导向,大胆探索实践,将西开区管委会和航空经济区管委会整合至双流经开区管委会,将原有21个科室整合为9个“大部室”,实行经开区管委会与航空经济局、区企业综合服务中心一体运行,人员拉通使用,不断强化工作统筹力度。
聚焦经营主体,构建“管委会+平台公司+镇(街道)”专业运营模式,由区领导担任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街道、国有平台公司主要领导兼任党工委委员。管委会聚焦决策部署,强化战略引领;部门强化协同联动,属地镇街发挥基层治理职能;国有平台公司围绕专业市场运营,强化产业提质、发展提效。
与此同时,紧紧围绕园区建设发展和管理服务,因地制宜建立管委会各层级之间,尤其是对平台公司等的绩效考核机制,进一步精简优化流程,明细职能职责,查找“痛难点”、打通“中梗阻”。
“建立健全行政管理机制,优化产业规划布局、完善园区功能等一系列创新举措,让资源向优势产业、重点项目倾斜,有效实现资源融合和行政效能提升,推动园区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双流经开区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产业创新强实力
经开区高质量发展,园区是载体,产业是支撑。双流经开区之所以能在四川省级经开区中拔得头筹,不仅得益于其高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更在于其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向新向上、创新创造,构建形成了具有双流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双流经开区枢纽优势突出。具有航空、高铁、高速、轨道、快速路等一体化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双流国际机场(4F)70余条精品快线直达全国各大经济中心城市,30条国际货运航线链接全球供应链节点城市。
科创资源富集。区域内有四川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6所知名高校,民航适航审定中心、中科院光电所、中国核动力研究院等10个科研院所,97个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以及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园(天府园)、西航港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开放平台众多。拥有国家开放一类口岸,综保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国际快件中心、国际邮件互换局以及种苗、药品、水果、等7大指定监管场地/口岸。
去年以来,双流经开区紧紧围绕“特色立园、企业满园”,以产业强实力、向创新要动力。聚焦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强空港智造区,逐步构建形成航空经济、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医药健康等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围绕大抓工业、做强实体,大力培育“镇园之宝”。以“龙头”牵引做强“参天大树”、以梯次培育做强“茂密森林”。创新项目招引和产业集聚新模式、持续提升产业聚集功能,深度激活科技创新资源、推动构建全产业链协同创新生态。
目前,双流经开区已入驻高新技术企业334家,规上工业企业310家。培育聚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32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双流经开区围绕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攻坚克难,现代产业规模已突破3000亿元,不仅整体规模大、产业链完备、有竞争力;而且单个带动力强、韧性足、潜力大。
以四川国际航空发动机维修公司为例,作为“链主”企业,随着其全球影响力与日俱增,产业带动力大幅增强,上游零部件供应商、下游附件修理商的业务需求量和订单同步增长,连周边的物流、仓储等配套服务行业因此获得了更多市场机会,这种“一企带动、全链联动”效应,激活了全产业链发展“一池春水”。
而“成都纽瑞特”则是当仁不让的“明日之星”。今年1~8月,该公司产值突破3600万、同比增长112%,正在建设的二期加速器项目总投资2.5亿元,全面达产后,将形成从前端核素原料到终端药物生产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国内生产商业化核素药物品种最多、规模最大的基地之一。
服务创新添动力
站在双流经开区的制高点眺望,四处塔吊林立,道路宽阔,蓝天白云,绿树成荫。进入产业园区,一排排现代化生产厂房、一个个智能化生产车间令人目不暇接,别具一格的经开区党群服务中心和辨识度极强的“产业社区”令人印象深刻。
双流经开区党群服务中心以“立园满园”为目标,坚持“党建搭台、经济唱戏”,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全要素保障、全经营链条,建设线上企业全生命周期智慧平台,精准绘制企业画像,打造“产业大脑”,推动实现园区发展“一窗统揽”。
该中心以“党建引领、服务发展、惠企便民”为宗旨,搭建联络桥梁,回应企业需求,构建“全链条”党建服务体系。今年5月,挂牌设立“电子信息产业人大代表联络站”,搭建起“园区需求直通立法机关”的桥梁,将专业代表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效能。
在此基础上,该中心推动扩权赋能、延伸审批服务。设立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中心,植入人才引培、市场拓展、融资对接等5大特色增值服务,下沉44项涉企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开设4个“一站式”“一窗式”服务窗口,推动“园区事园区办、企业办事不出园”。
“产业社区”是双流经开区聚焦高质量立园满园,探索“产业园”向“产业社区”转型的务实创新举措。该模式创新制度设计,把办公地点搬到企业现场,通过主动提前介入服务、“一对一”精准服务、心贴心温暖服务,打通企业服务“最后一米”。
记者了解到,目前,双流经开区已在11个片区设立了11个“产业社区”服务中心,通过直接在企业租用办公场地等方式最大限度靠近企业办公,已对园区395家企业建立“一企一档”清单。聚焦企业“急难愁盼”,通过产业社区全面收集和梳理解决企业诉求,积极推动企业诉求简单事项快办快结、复杂事项上报统筹、问题督导跟踪问效,切实提升企业认可度、满意度、获得感。
对此,成都航宇超合金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双流经开区‘产业社区’就像是一位值得信赖的朋友,服务针对性很强,让企业时刻感受到温暖。”
“这些事例,仅仅只是我区以‘进解优促(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为抓手,以服务创新推动立园满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双流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说,经开区始终坚持用户思维、有解思维,常态化开展“进解优促”工作,全力塑造“有需必应、无事不扰”营商环境品牌。
与此同时,聚焦开放服务,创新“蓉品出海”新模式,探索“通道带物流、物流带贸易、贸易带产业”经开实践。2024年,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双流园区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666亿元、同比增长14.6%。
抓经济必须抓产业,抓产业必须抓园区;抓园区必须抓服务,抓服务必须抓创新!当前,双流经开区正以前所未有之势,改革创新、聚势赋能,勇立潮头、不胜不休。进一步创优发展环境、营造一流生态,推动“立园满园”走深走实、见行见效。(中国发展网 何子蕊 本报记者 王进 )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