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天津西青区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成就斐然

2025-10-11 14:26 中国发展网
天津西青区

摘要:2024年末,经济总量较“十三五”末增加236.27亿元,增长28.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今年达到77.78亿元,较“十三五”末增加10.16亿元,增长15.3%。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朱波报道 10月10日上午,天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西青区专场。西青区委书记朱财斌、西青区发改委主任刘小可、西青区工信局局长方文轩、西青区科技局局长闫芹芹出席,介绍西青区高质量推进“十四五”规划实施成效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关心的问题。

朱财斌介绍,“十四五”时期,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天津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深入落实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扎实推进“三新”“三量”等重点工作,完成了一批具有标志性的工作任务,结出了更多“经济大区”的发展硕果,突出表现为“五个新”:

一是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主要体现在经济总量和产业质量实现历史性跨越。从经济总量看,西青区2023年首次突破千亿元,并且连年保持5%以上稳步攀升。2024年末,经济总量较“十三五”末增加236.27亿元,增长28.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今年达到77.78亿元,较“十三五”末增加10.16亿元,增长15.3%。从产业质量看,重点培育集成电路、车联网、汽车及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生物医药5条产业链,以我区为核心承载区的京津冀集成电路集群获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能源矿产装备产业集群获评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上半年,5条产业链实现规上工业产值324亿元,同比增长12.1%。2024年全区制造业增加值超过361亿元,位居全市第二。

二是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两翼”齐飞。科技创新方面,天开西青园加速聚能,打造天开数智园,落地691家企业,培育“金种子”基金规模超23亿元;全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18家,“专精特新”企业达到152家,汇聚12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技术合同成交额超400亿元,是“十三五”末的3倍。产业创新方面,建成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集成电路产业主题园区、智能网联封闭测试场、低空飞行空域测试场等一批新兴产业平台,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达到48.8%、33.4%,各类创新指标达到全市先进水平。

三是深化改革开放激发新动力。主要体现在试点先行先试,争取国家级和市级改革试点6项,完成重大改革方案30项,西青改革成果连续三年获评“中国改革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特别是今年获批全国第二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示范城市。我们全面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引进捷温科技、梅卡曼德3D机器人等北京项目120个,吸引经纬恒润、北京盈科瑞医药、北京荣森海姆等企业布局总部经济,推进天津南站“站产城”融合发展,全国首家外商独资三级综合医院鹏瑞利医院建成运营。我们全面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率先实施“桩基先行”等一批改革,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新增首店品牌80家,消费品以旧换新销售额超80亿元,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销售额总量2024年首次超千亿元,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营业额近五年增幅达到162%。我们全面融入高水平对外开放,招引项目8100余个,计划总投资3175亿元,目前我区外资企业达到530余家,特别是以项目落地焕新存量空间,盘活土地830亩、房产170万平方米,新增收入50亿元;同时,积极拓展上合组织峰会成果,扩大全国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影响力,升级天津国际陆港贸易新业态,合作共赢的“朋友圈”更加稳固。

四是城乡融合发展呈现新风貌。主要体现在城市“热度”和文化“厚度”双向奔赴。我们立足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加快西营门街等片区城市更新和城中村改造,“十四五”时期,5.1万户、13.9万村民实现喜迁新居,198个老旧小区完成提升改造,供热管网改造192公里,完成“冬病夏治”改造1800户,11处历史积水区域彻底消除,建成区面积50%达到海绵城市标准。同时,积极创建首批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高标准农田达到9.3万亩,沙窝萝卜等特色农产品实现集群发展,获评2024年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三年位列全市第一。我们立足文化传承和文商旅融合双向发力,系统实施杨柳青古镇焕新工程,古镇30年来首次实现产权明晰。今年国庆假期,古镇核心区接待游客41.12万人次,同比增长533%,旅游收入911.79万元,同比增长516%,创历史新高,全区文旅事业繁荣发展,获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五是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主要体现在投资于人、惠及于民。我们以创造高品质生活为目标,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31所,增加学位2.9万余个;建成227处老人家食堂和日间照料中心,西青中医院开诊运营,全区医疗机构达到597家;城镇就业人数突破11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覆盖90万人次,成为全市唯一的全国全民参保计划实施县级联系点。我们以美丽西青建设为抓手,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效显著,PM₂.₅年均浓度较2020年下降24%,双城间绿色生态屏障、独流减河生态湿地、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一批绿色生态项目扮靓城市,2个镇获评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入选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区)。我们牢牢抓住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这个根本,深入实施“强基赋能”工程,入选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获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区”,连续六次摘得“全国双拥模范城”,蝉联全国文明城区荣誉称号。这几年,我们成功应对疫情、洪水等超乎寻常的困难挑战,光荣完成了上合组织峰会等重大活动服务保障,凝聚起实干担当、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

下一步,西青区将全力以赴实现“十四五”收好官、“十五五”开好局,以更加扎实的行动成效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展现西青之为、贡献西青力量。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