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项标志性改革破题 打造城乡融合发展“青神样本”
摘要:通过“标准图集定风貌、工匠管理保质量、金融赋能活价值”,青神实现了农房“从建得好到用得好”的跨越,为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提供了“确权–赋能–变现”的系统路径。
“现在公交直达校门口,2块钱就能坐,娃上学再也不用绕远路了!”近日,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高台镇村民李大爷对城乡公交的变化赞不绝口。这样的小幸福,正是青神县推进城乡融合改革的生动写照。
作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全省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县,青神县锚定“破解城乡二元壁垒、惠及16.7万群众”的核心目标,聚焦农村产权融资难融资贵、城乡教育“入学堵”、农房建设“管松散”三大痛点,以“小切口”推动“一通二单三抵押”“全域大学区零门槛”“农房三全管理”三项标志性改革。
不仅取得“全省首本农业设施不动产权证”“全省唯一农房金融产品试点县”等突破性成果,更真正让改革红利惠及于民:累计撬动涉农融资超过59亿元,农村小学城区就学率提升至97.2%,闲置农房盘活带动群众人均年增收1500元,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青神经验”。
“一通二单三抵押”
让农村“沉睡产权”变成“发展活水”
“农业设施是‘死资产’,贷款没抵押,银行不敢放”——这曾经是青神县众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的共同困境。
“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放产权抵押贷款2800万元,预计总授信额度将突破10亿元。”青神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为破解涉农融资“无抵押、风险高”的难题,青神县创新构建“平台直通+信用分级+产权活权”全链条服务体系,依托“四川农业信贷直通车”平台,归集1215户家庭农场、213家合作社的土地确权、产权交易等数据,量身定制“粮食烘干设施贷”“青衣农房贷”等8款信贷产品,实现“线上申请、数据核验、快速放款”。
据介绍,为进一步健全金融授信体系,该县出台《农业经营主体白黑名单管理办法》,通过“行业推荐+部门核实+社会公示”,筛选出684家白名单主体,给予财政奖补和利率优惠(下浮10%—15%),并对4家失信主体纳入黑名单实施联合惩戒。目前,白名单主体贷款获批率高达92%,较普通主体提升35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青神县还在全省率先探索农业设施、畜禽活体、农作物等抵押新模式,为瀚海农业颁发全省首本养殖设施不动产权证,助其获贷500万元;通过“检疫+保险+智能耳标”方式,帮助养猪大户以活体生猪抵押贷款300万元;组建30人专家评估团,开展农作物价值评估,真正让“资源”变“资产”。
此外,县政府设立2000万元风险补偿基金,与银行按5:5比例共担风险,配合确权颁证和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彻底打消银行“惧贷”心理,形成“融资-扩产-增收”的良性循环,有效激活农村沉睡资源。
“全域大学区零门槛”
让农村娃“愿进城、进得来、学得好”
“以前想让娃进城读书,没房没户口,只能干着急。”这曾是很多青神农村家长的心声。基于“城乡最远通勤仅25分钟”的实际,青神县以“城乡无差别”为核心理念,大力推进“全域大学区零门槛”改革。2025年,全县农村小学城区就学率从81.2%跃升至97.2%,初中从87.8%增至93.4%,基本实现“农村学生愿进城尽进城”。
改革首先打破身份壁垒。出台《外来人口入学就读管理办法》,彻底取消户籍和住房限制,农村家庭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均可“零门槛”入学。设立专门的学籍管理股室,简化转学流程,实现“随到随办”。2025年,全县农村学生学籍转入510人、县外转入367人,同比增长40%。
其次是扩容提质,强化保障。投入9.2亿元实施青神中学搬迁工程,新建实验幼儿园滨江分园、学道街滨江小学,近三年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780个(含寄宿制学位780个),改造5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新增床位840张,并全面推行“生活导师+学业导师”双导师制,为812名农村住宿生提供全方位关爱。
最后是畅通通勤,减轻负担。在眉山市率先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运营,开通15条主线、4条支线,投入71辆“金通工程”客车精准对接上下学时间。实行学生乘车优惠,2元实现“家门口–校门口”直达,学生月均交通成本从160元降至80元,降幅达50%。
通过“零门槛准入+资源扩容+便捷通勤”组合拳,青神不仅让农村学生“进得来”,更通过“学校发展共同体”促进城乡师资交流与共同培训,农村学生学科合格率提升15个百分点,真正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跨越。
“农房三全管理”
让乡村“老房子”变成“金疙瘩”
“以前村里房子杂乱无章,现在按图集建,又美观又能赚钱!”青神县兰沟村村民刘大爷谈到自家翻新的农房,喜笑颜开。
近年来,青神县针对农房长期存在的“风貌乱、质量差、功能弱”问题,创新推出“图集全应用、工匠全流程、功能全方位”的“三全管理”模式,累计盘活闲置农房150余宗,带动年旅游收入超2000万元。
在“图集全应用”提升农房风貌方面,编制150套农房图集,经迭代3个版本,最终精选128套深化至施工图级别。县政府全域,对选用标准图集的农户每户奖励1万元,目前已发放奖补111万元。全县新建和改造农房1200余户,图集应用率达到100%,“川西竹乡”特色农房已成为靓丽的乡村风景线。
在“工匠全流程”保障农房质量方面,开发全省首个县级农房工匠管理平台,实施“考、培、奖、评、罚”五字管理法,所有工匠实施星级评定与承包费用挂钩,建立县、乡、村、组四级巡查机制,开展监督2万余次,实现农房违法建设“零新增”,该平台已在全省16个县推广。
在“功能全方位”激活农房价值方面,作为全省唯一农房金融试点县,创新推出“青衣农房贷”,已为217户农户授信5337万元,发放贷款523万元。积极探索“政府+村集体+国企+社会资本”多元合作模式,盘活利用闲置农房打造“竹里稻香”等文旅新业态120余处,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40万元,群众人均年增收1500元。
通过“标准图集定风貌、工匠管理保质量、金融赋能活价值”,青神实现了农房“从建得好到用得好”的跨越,为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提供了“确权–赋能–变现”的系统路径。
从农村产权融资“破冰”,到城乡教育“无差别”,再到农房“提质增效”,青神县紧扣群众急难愁盼,凝练出“问题导向找切口、制度创新破瓶颈、民生受益验成效”的可持续改革路径。青神县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青神县将推动改革从“点上突破”向“全域深化”迈进。(何广丙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王进)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