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十四五”成绩单亮眼,“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渐成生动现实
摘要:过去五年,湖南在经济总量、发展质量、社会效益等方面取得了全方位历史性成就,“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总体完成。
中国发展网讯 10月15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长沙召开湖南“十四五”答卷系列主题首场新闻发布会,介绍湖南“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过去五年,湖南在经济总量、发展质量、社会效益等方面取得了全方位历史性成就,“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总体完成。
新闻发布会现场。曾盼明 摄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湖南考察,在谋划“十四五”规划的关键时期,为湖南擘画了“三高四新”美好蓝图。“过去五年,湖南重大战略任务、重大政策举措全面落地,重大工程项目顺利推进,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发布会上,湖南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黄东红表示,湖南在全国的地位更加凸显,“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正一步一步变为生动现实。
“三个维度”透视“十四五”成绩单
过去五年,湖南坚决扛稳经济大省挑大梁的重任,交出了一份含金量足、获得感强的“十四五”成绩单。通过经济总量、发展质量、社会效益三个维度,一组组亮眼数据,可直观感受湖南这五年的跨越式发展。
经济总量方面,主要有两个数。第一是“5万亿元”。2023年湖南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跨过5万亿元台阶,2024年达到5.32万亿元,预计今年增长5.5%左右,5年增量预计超过1.2万亿元,如果按照长沙2020年的地区生产总值1.21万亿元来算,相当于再造了一个长沙。第二是“1万美元”。2021年湖南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大关,2024年为1.14万美元,按人民币计价五年增幅预计超过30%,站稳了中等偏上收入水平,正稳步向高收入经济体迈进。
发展质量方面,可以从三组数据来看。第一组是“1万亿元”和“1千亿元”。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较2020年增长了5倍,创新综合实力由全国第12跃升至第9。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突破千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1.75万家,较2020年增长1倍多,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第二组是“7%”和“8%”。前四年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达7%,规模工业利润年均增长超过8%,利润比增加值增长快1.1个百分点。第三组是两个“10万亿元”。预计“十四五”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超过10万亿元,其中,民间投资占比达64.4%,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长6%以上。
社会效益方面,重点看两个数。第一是“6.4%”。“十四五”以来,湖南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4%,跑赢地区生产总值增速1.1个百分点,2024年收入水平为37679元,居中部第1,今年有望接近4万元,经济发展的成果正实打实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第二是“350万人”。从2021年到今年上半年,全省新增城镇就业累计超过350万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尤其是出台支持大学生创业“七个一”举措以来,新增大学生创办企业6100余家,“背着双肩包来湖南创业”正成为一股热潮。
“三个标志性突破”彰显高质量发展硬实力
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实现标志性突破。五年来,湖南省以制造业三大标志性工程为牵引,以构建“4×4”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目标,大力实施产业发展“万千百”工程、13条重点产业链倍增行动,制造业的家底更加厚实。工业领域千亿级企业新增1家、达到4家,百亿级企业新增24家、达到53家,形成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居全国第5、中部第1,成功举办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北斗产业全国市场份额由过去不到3%增长到10.6%,世界工程机械企业50强中有5家在湖南,中国每生产10台中小型航空发动机就有9台“湖南造”,电力机车、特高压变压器、电抗器全球市场占有率均居第1,新能源汽车产量跃居全国第5。
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实现标志性突破。五年来,湖南省以科技创新五大标志性工程为抓手,坚持“四个面向”,加快建设科技强省。“1+2”国家实验室体系加速成型,全国重点实验室实现总数、在全国占比“双提升”,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湘江科学城全面起势,长沙研发机构月均新增75家,是2023年之前的3倍,“4+4科创工程”取得重大创新成果100余项,锻造出“江海号”全球最大直径盾构机、全球最大400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全球首台套6000米级智能电驱动深海重载采矿车辆平台等“大国重器”,在芯片、航空、脑机接口、装备制造、生物育种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原创性重大技术突破、攻克了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文化+科技”型企业突破4000家。
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实现标志性突破。五年来,湖南省以改革开放三大标志性工程为重点,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大胆探索内陆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的新路子。长株潭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获批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低空领域取得12项全国首创改革成果,“机器管招投标”有力推行,颁布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在全国工商联发布的“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结果中,湖南连续四年稳居全国省级前10、位列中西部第1。成功举办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高质量建设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对非贸易规模保持中西部第1。依托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强制度型开放,成功获批中欧班列(长沙)国家集结中心,畅通五大国际贸易通道,经贸“朋友圈”拓展至235个国家和地区,湖南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四个实质性成效”铺展民生幸福新图景
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取得实质性成效。对外,发挥“一带一部”区位优势,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与长江中游省份、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成渝、海南等联系更加紧密、合作更加深入,湘琼共建产业园开创“借船出海”新模式。对内,推动长株潭、洞庭湖、湘南、大湘西四大板块协调发展,尤其是以“一座城”理念推进长株潭一体化,“轨道上的长株潭”加快建设,生态绿心完成条例规划调整优化,长株潭正加快由物理联通向功能互补、政策衔接、人心相通转变。五年来,湖南省扎实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城市落户基本实现“零门槛”,长沙迈入特大城市行列,县域经济体量超500亿元的县市达12个,较2020年增加4个,“十四五”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有望达到63%。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湘村”建设,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020年的2.51缩小至2024年的2.31,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民生福祉改善取得实质性成效。五年来,湖南省坚持把群众急难愁盼作为工作着力点,连续不间断实施“十大重点民生实事”。新建城区100%配建养老服务设施,2024年末已建成托位27.23万个,是“十三五”末的3.75倍;建成101所芙蓉学校、100所“徐特立项目”学校,分别增加优质义务教育学位14.6万个、普通高中学位6.6万个;深化“三医联动”集成改革,建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142个,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人均预期寿命较2020年增长了1岁以上;务实办好湖南旅游发展大会,推动“办一次会、兴一座城”。“十四五”期间,湖南建成张吉怀、常益长高速铁路,把高速公路总里程提升到8000公里以上,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有高速”,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覆盖全部行政村。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五年来,湖南省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统筹推进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和绿色转型,美丽湖南的颜值更高。污染防治打出“组合拳”,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两年达98.6%,居中部第1、全国前列,洞庭湖总磷浓度下降6.7%,“在长沙与南岳同框”火遍全网。生态屏障持续加固,“十四五”全省累计完成营造林1918万亩,洞庭湖江豚数量增长近50%,麋鹿数量增加到300余头,这些珍稀野生动物是生态改善的最美见证。绿色转型步伐不断加快,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5.3%,可再生能源跃升为全省第一大能源,84%以上的大宗工业固废得到有效综合利用,废弃资源“循环”出了“黄金效益”。
统筹发展和安全取得实质性成效。五年来,湖南省着力构建新安全格局,护航高质量发展。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603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600亿斤以上,水稻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1,为端稳中国饭碗作出了湖南贡献。“宁电入湘”建成投运,全省电力装机超过8700万千瓦,告别了“拉闸限电”,实现了全社会“用能无感”。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财政金融风险底线,“保交楼”“保交房”交付率均居全国前列,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社会治安持续向好,全省大局保持和谐稳定。(邢成敏 曾盼明)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