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钟便民让公共服务开始小步快跑
摘要:当兰州市动态地图显示心理咨询、宠物医疗等品质服务覆盖率不足两成,当农村老人面对智能终端仍手足无措,我们知道适老化改造与普惠升级仍是必答题。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张守营
走在北京的胡同里,你总会不经意间就会看到一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示意图。自2021年5月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以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已覆盖1.25亿居民,前三批150个试点地区建成3946个生活圈,布局商业网点88.82万个。
清晨七点半的河南省济源市北海街道,王大娘牵着孙子出门,拐过街角就是社区小学。送完孩子,她去街心公园打完太极,顺路走进照料中心吃午饭。从家到餐桌,王大娘只用了12分钟。这种被压缩在步行一刻钟半径内的生活韵律,正在全国上百个城市悄悄改写着公共服务的定义。
曾几何时,那些看似琐碎的“小麻烦”堆积成山。甘肃省兰州市的李大爷为了配把钥匙,要转两趟公交车;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的农村老人办理退休手续,得耗上整天辗转于村镇之间。更隐蔽的痛点是社区食堂门口排起长队,几步之遥的日间照料中心却门可罗雀——公共服务像件不合身的外套,看着光鲜却处处硌人。
改变从空间的魔术开始。河南省洛阳市石油社区的废弃工厂里传出缝纫机的哒哒声,旧单身宿舍变成飘着油香的粮油铺子;陕西省铜川市锦园社区的废旧厂房里,独居老人王大爷终于吃上三菜一汤的热乎饭。这些被唤醒的闲置空间像毛细血管般渗透社区,当河南省鹤壁市居民走进“淇心荟”综合体,修裤脚、理发、养老咨询一气呵成时,物理距离的困局正在瓦解。
距离缩短了,数字鸿沟又横在眼前。射阳县社保大厅拆掉玻璃柜台,工作人员与老人肩并肩坐在桌前。指尖在“人社通”终端滑动,养老金申领从两小时压缩到一刻钟,村级经办率飙升到近八成。兰州街头则展开一幅动态地图,16类便民网点星罗棋布,修家电找裁缝不再靠运气。建行生活App上线的“一刻钟圈”专版更成了数字桥梁,定位周边商户的同时,水电费缴纳、维修预约同步完成,上线半年就拉动近6亿元交易额——便利果然是最好的流量密码。
可持续的魔法藏在共治基因里。在洛阳市永泰嘉苑社区,孩子们组成“勇敢先锋队”,奶声奶气地劝大人别堵塞消防通道;舞蹈队长马彩凤自愿管理活动室,她说这方天地是大家的客厅。更精妙的是洛阳市探索的“七三开”模式:舞蹈室白天免费向老人开放,晚间租给瑜伽班创收,公益与商业在分时租赁中握手言和。鹤壁市的三级圈长制让区委书记、街道主任、社区书记坐在同条板凳上,月度互评会上,谁的服务掉了队一目了然。
当然,这场变革刚行至半途。当兰州市动态地图显示心理咨询、宠物医疗等品质服务覆盖率不足两成,当农村老人面对智能终端仍手足无措,我们知道适老化改造与普惠升级仍是必答题。更需突破的是思维里的藩篱:当前社保支出仅占GDP的8%,不及国际均值的零头,若不敢打破“福利养懒汉”的魔咒,托幼、长护险等基础服务包永远难落地。
黄昏铜川社区的康养室里,独居的晁阿姨把脚伸进中药浴桶,蒸腾的热气中眯眼笑道:“现在连走路都比从前轻快!”而在500米外的共享空间里,创业者郭俊乐刚结束视频会议,转身就能举铁健身,晚餐的香气已从社区食堂飘来。这些细碎的便利像水滴汇聚,终将冲走鞋里那些硌脚的石子——修拉链不必跨区,独居者吃上热饭,办社保如同串门。一刻钟生活圈不建造恢弘的纪念碑,它只是把人的尊严,一寸寸刻进城市的肌理之中。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