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 正文

甘肃成县:医共体建设让群众“家门口”看好病

2025-07-25 15:59 中国发展网 刘建军

摘要:成县紧密型医共体按月巡诊活动正在此地热烈开展,成县人民医院的专家团队为当地民众提供了便捷且高效的优质医疗服务,使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了医共体建设所带来的实惠与便利。

县、乡、村组成的巡诊队上门开展医疗服务 陈争强摄

中国发展网讯 7月22日,时逢大暑节气,虽酷热难捱,但在甘肃成县小川镇卫生院却涌动着一股温情。成县紧密型医共体按月巡诊活动正在此地热烈开展,成县人民医院的专家团队为当地民众提供了便捷且高效的优质医疗服务,使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了医共体建设所带来的实惠与便利。

这场让群众点赞的变化,源于成县持续开展的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在这场医疗变革中,成县以“县级强、乡级活、村级稳、上下联、信息通”为目标、以巡诊服务按月全覆盖为抓手、以群众健康精准化管理为基础,整合县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将21家乡镇卫生院、245家村卫生室纳入网格化统一管理,构建出“1+2+N+S”的梯次带动模式(1个县级公立医院+2个县域医疗次中心+辐射带动N个一般卫生院+统一管理辖区S个村卫生室),将曾经“各自为战”的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拧成一股绳,把优质医疗资源从县城医院“拽”到了老百姓的家门口,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县级医院的诊疗服务。

 破壁垒:让设备和专家“动起来”

“以前看病,要跑到县上去,来回折腾不说,还得排队等好久。现在好了,县上专家定期来乡里巡诊,在家门口就能把病看了。”说起医共体带来的变化,成县小川镇草坝村村民潘新强深有体会。

今年46岁的潘新强前两天感觉胸部不适,到镇卫生院做了胸部X线检查,发现胸腔有大量积液,他准备到县医院去检查治疗,得知县级的专家要到乡镇开展巡诊,他便安心地留了下来。巡诊当天,成县人民医院超声科主任王小明与相关专家会诊后,利用超声定位引导,为潘新强做了胸腔穿刺置管引流手术。手术后,潘新强不适症状明显减轻,他对这次在家门口就能接受县级医院专家治疗的经历感到非常满意。

“以前觉得大医院的专家离我们很远,没想到现在他们能亲自到卫生院来为我们看病,真是既方便又省心。”这次成功的诊疗经历不仅让潘新强受益匪浅,也让卫生院的医护人员深受鼓舞。小川卫生院副院长邓海魁说:“有了医共体的支持和县级专家的指导,我们卫生院的诊疗水平和信心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为当地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沉”下去,紧密型医共体有效“联”起来!潘新强在“家门口”就能做手术的故事,正是成县加速推进医共体建设的生动缩影。成县整合技术资源,组建巡诊队伍17支33人,每年累计下派各类医务人员超500人次,基层特色科室每年服务超8万人次,成员单位每年到上级医院进修达60人次,不仅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进一步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现在我们只要把心电图的检查结果通过信息系统传送上去,县医院的专家就能为我们分析出结果,提高了检查的准确性,让患者少跑路。”心电图室王芳说。不仅心电图,包括其他多项检查,都能实现远程传输和分析,大幅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效率。基层医生在遇到复杂病例时,也能及时与上级医院专家沟通,获取专业指导,这对于提升基层医疗水平,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成县依托区域医学中心,为万人以上乡镇卫生院配备“DR”14台,总院与成员单位实现了“乡检查、县诊断、乡治疗”模式,每年可为乡镇卫生院出具远程影像诊断报告8800余份、远程心电诊断3100余例、远程检验报告反馈2000余份、病检报告11000余份,清洗消毒器械32万件、灭菌7万包,有效促进了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为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医疗福祉。同时依托医共体管理中心,逐步实现了人事、医疗、财务、药械、信息、医保等业务的规范化、同质化发展,明确了各级医疗机构的职责和功能定位,促进了医疗服务的协同合作。

 连民心:从“疾病治疗”到“健康管理”

“徐大爷,今天县医院的李小平主任来为您诊疗,您把这些天的感觉给李主任说一下,我先看看您最近的血压控制的怎么样。”夏日的午后,小川镇水磨沟村村医徐会霞挎着药箱,冒着酷暑与县乡巡诊大夫上门为重症康复期患者徐志强做随访。药箱里除了常规器械,还多了一本红色封面的健康管理台账,将每次对老人的健康状况、用药记录等情况做了详细的记录,做到健康管理全程跟踪。

李小平医师一边翻阅台账,一边听取徐志强的近期感觉和日常护理情况。“最近的药你是怎么吃的?有哪些不舒服的地方吗?比如头晕、心慌这些。”李小平主任细心地询问着,同时观察着徐志强的面色和精神状态,“徐大爷,根据您的目前的情况我把治疗方案调整了一下,这两天天热,一定要注意防暑,按时服药”。并叮嘱徐会霞要继续密切关注徐志强的健康状况,有任何变化可随时联系上级大夫。

今年59岁的徐志强患有高血压,同时患有脑脊液鼻漏的重大疾病,经过治疗,需要在家静养,日常的监测和护理全靠村医徐会霞上门服务。但因行动不便,术后复查相当困难。自从全县推行“巡诊服务按月全覆盖”政策后,像徐志强这样的重症患者得到了更多地关注和照顾。徐会霞不仅定期上门监测患者健康状况,县级医院专家还会定期上门根据老人的病情调整治疗方案,确保他的健康状况稳定。

这是成县医共体打造的“防筛管治”闭环。为进一步实现服务前移,让群众从“有病治疗到预防为主”的观念转变,成县建立“1+N+1”模式(1名县级医师+N名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1名村医),按照“一队人、一本账、一张图、一套制度”的模式,对居民建立了红、黄、绿三色健康管理台账,通过“全面筛查,发现重点,跟踪管理”将重症康复期人群,慢性病、常见病人群,健康人群进行分类标识,引导县级医疗资源向重点人群倾斜,逐步做到了在巡诊过程中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合理引导群众就医,让广大人民群众就近获得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

“以前是患者找上门看病,现在我们主动入户将诊疗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这种变化不仅让基层群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更体现了医疗服务的温度和关怀。”成县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李小平说。

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医疗服务的主动提供上,更体现在医疗团队对居民健康管理的全面性和细致性上。成县依据“两定一活”(定时、定点、人员活)巡回医疗机制,根据群众健康档案,选派不同学科医师,组成医疗巡诊团队,定期深入群众家中,主动了解居民的健康状况,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和建议,向群众普及健康知识、增强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通过精准化的健康管理台账,对群众的健康状况进行动态跟踪管理,探索建立了“筛查-管理-巡诊-治疗”为一体的多方位医防融合工作新路径。

聚合力:从“单打独斗”到“上下联动”

“让医疗资源有效下沉,让卫生院能力提升,让村医精细化管理。”成县卫健局医共体建设工作负责人王益斌说。医共体内推动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其核心目标是整合县域医疗资源、优化就医流程、提升诊疗效率,最终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

近年来,成县多方争取资金,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42所,通过自筹和牵头医院调拨的方式解决部分卫生院设施老旧、医疗设备不足的问题,乡村医疗服务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我是去年8月份下派到卫生院的,主要是带教、开展心电图、新项目培训,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传授给了卫生院的同事们,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也方便了基层群众就医。”成县人民医院主治医师袁秋红说。

促进基层医务人员服务水平提升是推进医共体建设的重要目标。成县在推进医共体建设中,由牵头医院选拔优秀管理人员任成员单位院长、副院长,通过下派管理团队,将现代办医理念下沉到基层。根据成员单位需求,对成员单位下派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开展长期的坐诊、培训、带教、教学查房、特色科室打造等重点工作,帮助带动乡镇卫生院业务融合发展和同质化管理。

成县人民医院院长王慧敏表示,成县人民医院发挥紧密型医共体总院“龙头”作用,立足“共建共享、协同提质”与各成员单位制定资源下沉、双向转诊等管理办法,让群众享有更加方便、高效的卫生健康服务,真正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

这场发生在秦岭南麓的医疗变革,正在用一个个具体而微小的改变,促进当地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2024年基层医疗机构就诊人次同比上升27.45%,县域内就诊率保持在90%以上,县域内住院率达到80%,县域内医保基金使用率达到70%;患者就医满意度由医共体建设前的75%上升到95%。同时建成了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慢病管理率位居陇南市前列,基本公卫工作位居全市第一。

“我们以构建紧密型医共体为抓手,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实现‘三转变’(服务模式从‘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上门’、服务理念从‘疾病治疗’转变为‘健康管理’、服务资源从‘单打独斗’转变为‘上下联动’)和‘三个融合’(医防融合、资源融合、管理融合),突出巡诊服务按月全覆盖、人员健康精细化管理,让广大人民群众就近获得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康复回基层’的美好愿景。”成县卫健局副局长南永荣说。(刘建军)

责任编辑:王小义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