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 正文

湖北英山:320平米服务点辐射5000群众 供销“微阵地”激活乡村振兴大能量

2025-08-20 12:00 中国发展网
乡村振兴

摘要:“以前买袋种子要跑镇上,卖斤茶叶得等收购商,现在门口这个服务点,啥都能解决!”毛家坳村8组村民朱若凤手里攥着刚买的大蒜种子,听着刘艳秋讲解种植技巧,脸上满是踏实。

中国发展网讯  “320平米的服务点,就像一个‘便民磁场’,把周边5公里、5000多乡亲都圈了进来!”8月中旬,英山县石头咀镇毛家坳村供销为农服务点里,业主刘艳秋一边麻利地给农户称茯苓,一边笑着介绍。这个刚运营一个月的“新据点”,凭借全链条服务、零距离响应、多维度对接,让乡村服务从“看得见”变为“摸得着”,从“碎片化”走向“一站式”,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

一店多能:从“油盐酱醋”到“产销对接”的全链条覆盖

“以前买袋种子要跑镇上,卖斤茶叶得等收购商,现在门口这个服务点,啥都能解决!”毛家坳村8组村民朱若凤手里攥着刚买的大蒜种子,听着刘艳秋讲解种植技巧,脸上满是踏实。

走进这个320平米的服务点,功能分区一目了然:供销便民超市区里,油盐酱醋、日用百货琳琅满目;农资供应区整齐码放着种子、化肥,贴着详细的使用说明;农特产品展示区里,本地茯苓、茶叶、土鸡蛋被分装成精致礼盒;再生资源回收区则专门收纳废塑料、旧金属,墙上还贴着回收价格表。

“小到针头线脑,大到春耕化肥,农民需要的,我们尽量配齐。”刘艳秋说,更重要的是“双向服务”——不仅能买,还能卖。村民们种的中药材、采的新茶、养的土鸡,都能在这里登记代售,服务点还会联系县城商超和电商平台,帮农产品“出山”。

麦阳畈村村民黄意安对此深有体会。以前买袋洗衣粉要骑半小时摩托到镇上,现在步行10分钟到服务点就能搞定。“来回省了两小时,耽误的功夫够多摘半筐茶叶了!”他算着这笔“时间账”,笑得合不拢嘴。

快速响应:从“上门求助”到“送服务到家”的暖心守护

“轮胎漏气被困半路,打个电话,不到30分钟就有人来修,真是救急!”说起前不久的经历,毛家坳村村民吴兴国仍很感动。这位70多岁的老人耳朵背,家里没修轮胎的工具,正犯愁时,想起服务点墙上的服务电话,试着拨通后,刘艳秋立马带着工具赶来,帮他解了围。

在农村,留守老人多、体力活难办、技术不懂行是普遍难题。服务点索性把“被动等待”变“主动上门”:公布24小时服务电话,备好摩托车、小货车,能上门修的农具、能送上门的农资,绝不让村民多跑路。

服务不止于“救急”,更在于“助产”。周边几个村都种茶叶,但过去加工分散、销路狭窄,好茶叶卖不上价。自从毛家坳村与湖北野山香茶业公司合作建起加工厂,服务点就成了“产业链助手”——帮茶农联系加工、协调运输、提供仓储,还及时传递市场价格信息。

“以前采了茶要自己扛到镇上卖,现在服务点派车来收,价格还比往年高两成!”茶叶大户刘立新算起收益账,今年光春茶就多赚了近万元。如今,周边板桥畈村、程早冲村的茶农,也常把茶叶送到这里,服务点的辐射力早已超出毛家坳村范围。

多维对接:从“单点服务”到“全面振兴”的活力引擎

“你看这村里,以前路边堆着垃圾,现在干干净净;以前闲时打牌吵架,现在大家凑一起学种茶技术,都是服务点带的好风气!”老党员邬建民站在村口,指着绿树成荫的村道感慨。

服务点的作用,远不止“买卖”和“维修”。它还是村里的“环保站”——回收的废旧物品统一处理,村容村貌清爽了不少;是“信息站”——墙上贴着农业技术宣传单,桌上放着科普杂志,村民常来这里打听政策、学新知识;更是“联结站”,帮村企对接、促村民合作。

运营一个月来,服务点已服务1500多人次,回收废品200多公斤,帮村民卖出农产品超3万元。更意外的是“带动效应”:村民们看到服务点带来的便利,主动参与村里的环境整治;年轻人返乡创业,会来这里打听市场需求;就连邻里矛盾,有时也会到服务点找刘艳秋帮忙调解。

“立足‘农’字,盘活‘服’字,才能托举‘富’字。”刘艳秋说,她的目标是让这个320平米的“小阵地”,成为串联起生产、生活、生态的“大枢纽”。

如今的毛家坳村,白墙黛瓦映着绿树,村民脸上带着笑意。这个小小的供销为农服务点,就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正一圈圈扩散——不仅让5000群众的日子更方便,更让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宽。(廖亮  余志敏  姜宁  丁茁)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