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驱动、四项衔接、四链融通——枣庄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创新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机械类专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枣庄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自2016年起,聚焦“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学院紧密结合山东省“十强产业”和枣庄市“6+3”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求,针对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学习动力不足、产教协同不深、教学资源滞后等问题,系统构建并实践了以“四维驱动—四项衔接—四链融通”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创新“四维驱动”铸魂育人理念,激发学习内生动力
学院创新提出“四维驱动”育人机制,系统整合“党建领航、竞赛驱动、技能筑基、科研赋能”四个维度,全面激发应用型人才成长的内生动力。通过“党建+课程思政”双融模式,强化价值引领,厚植家国情怀;构建“以赛促学、赛教融合”三级竞赛体系,提升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依托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加强技能实操,提升职业素养;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将企业真实项目与教师课题融入毕业设计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四维”协同、联动共生,有效推动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创新”,实现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深度融合和全面提升。
这一理念有效突破了传统育人模式中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与专业教育相互脱节的困境,实现了“知识—能力—素养—价值”的有机统一。
打造“四项衔接”培养新路径,紧密对接产业需求
学院坚持以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为导向,系统构建“专业—产业、课程—标准、教学—生产、学历—证书”四项衔接机制,全面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需求深度融合。学院动态优化专业结构,紧密对接山东省“十强产业”和枣庄市“6+3”现代产业体系,增设新工科专业,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专业集群;将国家职业标准与行业规范融入课程体系,开发模块化课程及校企双元课程资源库,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的精准对接;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全面推进“书证融通”,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展相关认证培训,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能力认证的互通互认。
通过系统实施“四项衔接”,学院打破了传统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的壁垒,构建了从需求分析、内容适配、过程协同到能力认证的一体化培养新路径。
构建“四链融合”协同育人机制,适应产业变革需要
学院以支撑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与适应技术变革需求为目标,创新构建“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动态对接与闭环反馈。通过搭建产业人才需求监测平台,实时获取岗位能力数据,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标准,实现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精准耦合;实施“工程师驻校”和“教师入企”计划,推动师资双向流动;积极推行“企业出题、教师解题、学生实战”模式,承接企业技术需求项目数量逐年递增,全面推动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形成“需求驱动—资源整合—协同培养—反哺产业”的可持续育人生态。
该机制有效打通了人才培养与产业创新之间的壁垒,构建了人才支撑产业、产业赋能教育的良性循环。
枣庄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通过“四维驱动、四项衔接、四链融通”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构建了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提升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体系。该模式实施以来成效显著:五年来机械类专业学生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112项,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超过90%,学生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双师型”教师占比超75%,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相得益彰,师资队伍培养卓有成效。建成产教融合创新基地14个,省级专业特色学院和高等学校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各1个,实现100%学生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学生双证获取率超过30%,留枣及对口就业率超70%,校企融合向深层次推进。未来,学院将进一步深化数字化转型与智能赋能,实现精准育人与科学评价;拓展国际化合作与标准对接,推动专业标准与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接轨;持续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构建需求驱动、开放共享、持续优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生态体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与智力支撑。
(卢纪丽、杨青运)
责任编辑:潘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