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 正文

甘肃通渭:农机补贴“添动力” 激活农耕新动能

2025-09-08 16:56 中国发展网 李娟 惠施阳

摘要:初秋的通渭县第三铺乡侯坡村,半人高的燕麦穗泛着红润,通渭县农友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收割机穿梭田间赶着收割;合作社院内,金黄的燕麦堆成小山,待晒干之后精选装袋。

图为通渭县农友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机械正在收割燕麦

中国发展网讯 自2022年起,甘肃省通渭县锚定农业现代化目标,以构建现代化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抓手,让农机补贴政策落地生根,为田间地头注入新活力,绘就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生动图景。

初秋的通渭县第三铺乡侯坡村,半人高的燕麦穗泛着红润,通渭县农友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收割机穿梭田间赶着收割;合作社院内,金黄的燕麦堆成小山,待晒干之后精选装袋。

作为县内重点扶持的“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该合作社承担着示范引领、辐射农户的作用。“以前买台农机要十几万元,‘双补’后几万元就能买下。”合作社负责人陈彦鹏话语里满是欢喜,“我们成本降了,给农户的收割价也低了,现在给村民收燕麦,每亩只收50元。老百姓不用再困在地里,去打工一天能挣三四百元,比在地里干活划算。”

在“双补”政策扶持下,大批合作社发展壮大。通渭县丰平农机租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双补”政策的加持。眼下,合作社种植的800多亩大豆套玉米长势喜人,秋风拂过,玉米叶簌簌作响。2022年,该合作社花32万元购买了县内首台玉米茎穗兼收机,“双补”直接补了11万元,如今合作社已有3台玉米收割机,还配齐旋耕机、烘干机、植保无人机等设备。

“以前人工收一亩玉米需要一天时间,现在3台机械一天能收80多亩,七八天就收完了,往年冬天下雪还在赶着收!”合作社负责人王永红说,机械作业既解放人力,又提效降本,彻底解决了玉米收割慢的难题。

集种植、收购及社会服务于一体的通渭县陇川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同样靠“双补”实现升级。走进合作社,农机库棚里摆放着各类机械。近几年依托“双补”政策,合作社购置70-200马力的拖拉机11辆、收割机2辆、无人机4台。

“‘双补’一般能补贴一半,如我买20万元的机械,就能补贴10万元,国家补贴5万元,咱们县上5万元。”合作社负责人张经信说,近五年他累计投入200万元购置农机,补贴就占了100万元。

图为通渭县农友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彦鹏正在查看燕麦颗粒 李娟/摄

政策的助力不止于此。甘肃省农机研发制造一体化项目在通渭实施两年,累计投放各类作业机械155台,建设27个机械化作业点,覆盖16家农机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提升了当地农业生产效率和机械化水平。

截至目前,全县合作社总量达52家,含省级示范社1家、市级示范社2家;累计落实农机购置补贴4514万元,县级累加补贴1600万元。2025年,当地还为6家合作社补贴60万元,助力建设300平方米以上粮食烘干库棚;为62户肉牛养殖超过50头的农户各奖励1台撒料机,带动养殖业机械化发展。

“全县现有植保无人机57台、玉米收获机13台、青贮收获机52台、小麦收获联合机140台、粮食烘干机8台,综合机械化率已达70%。”通渭县农业机械服务中心副主任王金龙说,目前正试点推广农用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机械等智能装备,探索“合作社+农户”共享农机模式,力争2025年末综合机械化率提升至75%以上,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装备支撑。(李娟 惠施阳)

责任编辑:刘维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