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报现场 正文

辽宁凌源“引力”强 文旅“流量”变“留量”

2025-08-25 16:55 中国发展网
文旅 辽宁省 凌源 非遗文化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记者 崔立勇报道

当冬季到来,山上的野鸡会溜到凌源百合博览园的室外花海,偷吃地里的百合花球。因为部分观赏百合品种含有秋水仙碱等生物碱,所以不少野鸡食用后会因脱水“晕倒”在百亩花海之中。

生态环境优美是辽宁凌源这座距北京仅380公里的辽西小城的特色,在这里的绿水青山间更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凌源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局长张兴对记者表示,“红山文化、化石文化、汤泉文化和红色文化”为凌源打造了独特的品牌形象,凌源也正在深挖文旅资源,将“流量”变成“留量”,让全国更多游客充分感受凌源。

凌源目前的主要客源地是辽宁、河北、内蒙古,这与其地理区位有关。凌源是辽宁省朝阳市下辖的县级市,位于辽冀蒙三省区交汇处。凌源被誉为“关东第一站、东北最前沿”,也是京沈高铁进入东北地区的首站。高铁从北京朝阳站出发,途经河北承德,大约1.5小时即可到达凌源的牛河梁站。

凌源位于辽冀蒙三省区交汇处,被誉为“关东第一站、东北最前沿”

凌源位于辽冀蒙三省区交汇处,被誉为“关东第一站、东北最前沿”

交通的便捷只是凌源文旅蓬勃发展的众多支撑点中的一个。张兴分析,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凌源把这种差异化的特质提炼出来,形成城市名片和城市竞争力。

“南有云南,北有凌源”,近年来,凌源花卉产业快速壮大,已发展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球根类鲜切花生产基地,花卉种植面积达2.5万亩,年产鲜切花3亿枝,百合和郁金香的产销量分别占全国的30%和60%左右。在常住人口50多万的凌源,有1.2万户近4万人从事鲜花产业,鲜切花年产值突破10亿元。凌源百合远近闻名,形成了集种球繁育、花卉种植、冷链物流、文旅观光于一体的完整百合产业链,成为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绿色新引擎。

凌源百合博览园的艾椿伟告诉记者,凌源鲜切花通过陆运、空运、高铁快运等形式销往北京、天津、沈阳、大连等全国500余座城市。他说,凌源气候凉爽,土壤适宜,适合百合的生长。二十多年前,百合种球依赖从荷兰等国进口,经过农业科研专家和凌源种植人员的齐心合力,如今在凌源研发的百合新品种已经返销至荷兰。

夏日正值凌源百合盛放的时节,凌源百合博览园满园芬芳,成了市民和旅客游览打卡的好去处。在7月举行的2025朝阳凌源百合产业大会,一方面推动花卉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也在以花为媒,加快生态资源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通过“赏花经济”激活文旅消费市场。

不仅是百合,今年凌源市文旅推介活动频频。

不久前,2025辽宁朝阳研学游线路推介活动在上海博物馆东馆举行,其中推介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让熟悉良渚的上海市民开始更多接触牛河梁。

精美的玉猪龙、神秘的红山女神像……在总面积近3500平方米的牛河梁遗址博物馆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正开启一场中华文明探源之旅。

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对外开放区域约2.4 平方公里,开放有牛河梁遗址博物馆、第一地点(女神庙)保护展示馆、第二地点(祭坛、积石冢)保护展示馆、牛河梁红山文化展示中心4 座展馆

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对外开放区域约2.4平方公里,开放有牛河梁遗址博物馆、第一地点(女神庙)保护展示馆、第二地点(祭坛、积石冢)保护展示馆、牛河梁红山文化展示中心4 座展馆

位于凌源市与建平县交界处的牛河梁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距今5800年至5000年。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辽宁省唯一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20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21年牛河梁遗址被中国考古学会评为“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在亚洲面积最大的人工油松林的掩映下,牛河梁遗址在东西约1万米、南北约5千米连绵起伏的山岗上,有规律地分布着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等遗址。这些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和以“龙、凤、人”为题材的珍贵玉器。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是牛河梁遗址发现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处积石冢性质的遗址,总投资近1亿元的展馆设计理念为“变形的玉猪龙”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是牛河梁遗址发现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处积石冢性质的遗址,总投资近1亿元的展馆设计理念为“变形的玉猪龙”

牛河梁的红山文化考古新发现的意义在于,将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原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曾说:“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中华大地上,存在着发展水平相近的众多文明,如同满天星斗,共同开创了中华文明的源头。”

凌源对游客的吸引力来自“综合实力”。在由中国旅游报社和凌源市人民政府主办、凌源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承办的“2025 美好中国行 聚焦凌源”媒体采风活动中,记者了解到,凌源境内古生物化石资源丰富,是“世界中生代古生物化石宝库”,这里有“第一只鸟飞起、第一朵花绽放”的印记。位于凌源热水汤温泉旅游度假区的女神宫、山屿汤等温泉度假酒店年均接待海内外游客十余万人次。

吊炉烧饼、羊汤、柏木烧鸡、豆腐脑、凌北煎饼等凌源传统特色美食吸引来全国各地的游客

吊炉烧饼、羊汤、柏木烧鸡、豆腐脑、凌北煎饼等凌源传统特色美食吸引来全国各地的游客

来自凌源市龙凤皮影艺术团的许子林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告诉记者,凌源皮影戏有300多年的历史,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它也是“活着”的传统文化艺术瑰宝——凌源共有8个专业皮影戏班子,不仅在市区演出,也常年深入乡镇,“锣鼓点一响,乡亲们搬着小板凳就来了”。他说,凌源皮影戏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如今电子屏同步显示唱词,更受到观众欢迎。

夜幕降临,皮影戏在凌源市街头上演,吸引来大量市民观看

夜幕降临,皮影戏在凌源市街头上演,吸引来大量市民观看

辽宁省省级非遗传承人薄希华在凌源皮影展馆展示凌源皮影

辽宁省省级非遗传承人薄希华在凌源皮影展馆展示凌源皮影

在凌源皮影文创基地,凌源皮影戏县级非遗传承人张佐飞正在给以玉猪龙为形象的皮影工艺品上色。他说,这里用驴皮等真材实料制作凌源皮影旅游纪念品。小到几十元的凌源皮影书签、挂件,大到千余元的传统皮影,都受到游客的欢迎。“经过多道工艺的驴皮皮影,颜料会‘吃’进皮子里,质感、光影效果和塑料制品完全不同。很多游客用手摸摸,一下子就爱上了皮影。”他说,如今基地一年的皮影销售额也有三四十万元。

凌源皮影戏县级非遗传承人张佐飞正在给以玉猪龙为形象的皮影工艺品上色

凌源皮影戏县级非遗传承人张佐飞正在给以玉猪龙为形象的皮影工艺品上色

基地在凌源四官营子镇小窝铺村红色产业园。张佐飞对记者说,皮影戏出自乡村,各地的游客也喜欢乡村,基地和凌源红色文化展览馆毗邻,游客由此也有了更深入的体验。

2025年1-8月,凌源旅游人数同比增长29%,旅游收入同比增长24%。张兴说,凌源好玩好吃的实在太多,一两句话根本说不完。他告诉记者,凌绥高速公路9月即将开通,这条北起赤峰市、南至绥中县的高速公路,对凌源而言是向北一小时到草原、向南一小时到海边,这不仅将拉动地区经济,更将进一步推动凌源旅游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崔立勇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