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隐形独角兽企业500强:长三角城市群占比全国近半数
中国发展网讯 8月22日,第33届广州博览会、第十一届国际发明展览会和“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同期开幕。第十一届国际发明展览会暨第五届中国隐形独角兽500强大会(2025)在展会期间同步召开。会上,全球独角兽企业 500 强工程总架构师、中国发明协会独角兽企业创新分会会长解树江,解读了《2025 UP中国隐形独角兽企业 500 强报告》。该报告由创业伯乐全球独角兽研究院、北京隐形独角兽信息科技院,联合清华大学新质生产力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民营企业研究中心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市场主体研究院共同发布。
报告显示,2025 年中国隐形独角兽企业500强区域分布格局稳固,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创新核心承载区,共贡献 437 家企业,占全国 500 强总数的 87.4%。其中长三角表现尤为突出:共有 224 家企业上榜,同比增加 9 家,数量占比达 45%,总估值 9916.4 亿元,稳居区域第一。
从城市分布看,长三角呈现 “均衡扩散” 特征 —— 上海作为区域龙头,有 100 家企业上榜,但数量较 2024 年减少 4 家,总估值基本持平;剔除上海后,长三角其他城市企业数量从 2024 年的 111 家增至 124 家,涨幅达 11.7%,尽显全域强劲活力。
赛道布局上,长三角入榜企业聚焦先进制造、医药健康、人工智能三大年度核心赛道,三个赛道企业总数达 140 家,占区域上榜企业总数的 62.5%,硬科技主导的产业格局鲜明。
解树江教授分析指出,长三角的优势源于多维度支撑:其一,产业基础深厚,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如苏州依托制造业优势,在半导体、智能制造领域培育大量企业,为隐形独角兽企业提供技术落地场景与产业链配套;其二,创新资源密集,高校与科研机构聚集、人才富集,如杭州依托互联网产业吸引科技人才,催生数字经济、电商服务领域高成长性企业,形成 “人才 - 产业” 良性互动;其三,城市协同紧密,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科技创新共同体” 目标,上海的金融与总部经济优势,与周边城市的制造、研发优势互补,加之 G60 科创走廊人才互认、知识产权共享等要素跨区域流动机制完善,交通便利助推资源整合,共同驱动企业成长。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京津冀城市群:2025 年该区域上榜企业 128 家,较 2024 年减少 11 家,降幅近 8%;总估值 5646.18 亿元,同比下跌 5.19%。从城市分布看,区域呈现显著非均衡特征 —— 北京贡献 125 家上榜企业,占区域总数的 97.66%,天津仅 3 家,其他城市暂无企业上榜。
根据《独角兽企业分类评价指南》(T/CAIS 001—2025),隐形独角兽企业评价标准为:1.公司估值2-70亿元人民币;2.拥有独创性或颠覆性技术;3.拥有难以复制的商业模式;4.成立时间5年左右;5.符合现行政策导向,不存在重大负面舆情。2025中国隐形独角兽企业500强排行榜采用国际投资界公认的隐形独角兽企业估值基本标准,并以人民币为计价单位。数据基准日为2025年6月30日。
责任编辑:张洽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