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脊梁上的时代回响
——“钢筋铁骨”实践团黑吉辽工业考察报告
7月,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赴黑吉辽三省三市“钢筋铁骨”社会实践团在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兼)严志刚老师和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高歌老师的指导下,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钢筋铁骨”社会实践团深入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以“共和国长子”精神为主线,探访了大庆油田、鞍山钢铁厂和长春红旗品牌基地,沉浸式感悟东北工业的厚重历史与时代新貌。
一、 大庆油田:数字浪潮中的“铁人精神”传承
在黑龙江大庆,实践团首先参观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千余件文物史料,生动再现了以王进喜为代表的老一辈石油工人,在“青天一顶,荒原一片”的极端条件下,靠“人拉肩扛”竖井架、“盆端桶提”保开钻,最终甩掉“贫油国”帽子的峥嵘岁月。王进喜跳入泥浆池制服井喷的壮举,无声诠释着“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铮铮誓言。成员们担任志愿讲解员,将这段气吞山河的创业史诗传递给游客。
随后,大庆油田科技馆展示了大庆油田开发建设的辉煌历程与科技创新成就。在油田作业区,数十台“磕头机”(游梁式抽油机)在广袤油田往复工作。暮色中,抽油机警示灯如点点星光。成员们深刻感受到时代变迁:油田已从“人拉肩扛”的血肉拼搏,迈入“数字赋能”的智慧勘探新时代。然而,“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赤子初心与“铁人精神”内核从未改变,它已升华为“科技赋能、精益求精”的新时代追求,驱动着汩汩油流继续滋养共和国的脉动。
二、 鞍山钢铁:钢铁洪流中的信念熔铸
实践团深入“共和国钢铁长子”鞍钢的工业腹地。在炼钢车间,通红的钢水翻滚沸腾;热轧线上,炽热钢坯延展成坚毅板材;冷轧厂内,银亮带钢折射冷峻光芒。自动化流水线高效运转,轰鸣声中蕴藏着钢铁人数十年攻坚克难的无声誓言,每一块钢材都诉说着千锤百炼的坚韧。
鞍钢集团展览馆内,历史在器物与影像中苏醒。1948年第一炉象征新生的钢水,燃起时代希望;《鞍钢宪法》“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口号,至今传递着锐意创新的脉搏。座谈会上,两代鞍钢人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老工人追忆以血肉挑战高温的壮怀激烈,青年技术员描绘智能化、可持续钢厂蓝图。这不仅是一场经验接力,更是鞍钢精神在新时代的主动焕新与生生不息。那翻滚的钢水与劳模坚毅的目光,熔铸成“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与忠诚,淬炼出驱动时代齿轮永续向前的精神伟力,如不灭炉火般照亮征途。
三、长春红旗:智能制造的焕新脉动
实践团赴长春探访红旗品牌纪念馆。丰富的历史文物、影像资料与场景复原,生动勾勒出红旗品牌从诞生初期的艰难探索,到如今在汽车行业崭露头角、持续创新突破的完整历程。成员们采访工作人员,深入挖掘鲜为人知的奋斗故事,真切感受到几代红旗人对品牌的执着追求与无私奉献。
随后,走进吉林省众通服务公司物流生产线。在自动化仓储区,智能叉车高效穿梭存取货物,显著提升容量与效率;物流分拣区,先进设备与智能系统快速精准分类包裹,大幅提升配送速度与准确性;物流配送区,满载车辆整装待发,工作人员紧张有序作业。此行让成员们直观认识了现代物流的高效运作及其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通过触摸红旗峥嵘历史、亲历智能物流前沿,成员们深刻感受到智能制造赋予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焕新活力,体悟了新质生产力的强劲脉动。
此次“钢筋铁骨”实践之旅,是一次对东北工业灵魂的深度触碰。从大庆油田“数字黑金”奔涌中不变的奉献担当,到鞍钢钢铁洪流里熔铸的千锤百炼之志,再到红旗智能制造展现的焕新脉动,实践团成员们不仅理解了共和国工业长子的厚重历史,更感受到驱动时代齿轮永续向前的精神伟力——那是由钢铁、石油与汗水淬炼的信念,是历久弥新的奋斗初心在智能时代的澎湃回响。这份精神,必将如不灭的炉火,照亮中国工业未来的征途。(咸宁新闻网)
声明: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提供金融投资服务,所提供的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您浏览本站或通过本站进入第三方网站进行金融投资行为,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同时,如果您在中国发展网上发现归属您的文字、图片等创作作品被我们使用,表示我们在使用时未能联系到您获取授权,请与我们联系。
【本文资讯为广告信息,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