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改委 正文

筑笼引鸟 雀声满园

2020-06-18 14:16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就业增收 易地扶贫搬迁

摘要:为满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还配套建设完成综合服务大楼、文化广场、山体公园、公厕等设施,现已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目前安置点搬迁户生产、生活设施齐全,教育、医疗、健身及文化等设施完善。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程晖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以来,贵州安顺市平坝区天龙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当头炮”。天龙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位于高田村杉树园,共分两期完成建设,占地48亩,涉及搬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82户285人。第一期搬迁户已于2016年12月16日搬迁入住,第二期搬迁户于2017年6月23日搬迁入住。为满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还配套建设完成综合服务大楼、文化广场、山体公园、公厕等设施,现已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目前安置点搬迁户生产、生活设施齐全,教育、医疗、健身及文化等设施完善。

产业发展稳生活

结合已搬迁82户285人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后续产业帮扶实施计划,根据高田村现有的产业资源,按照搬迁户意愿,有计划地发展有机蔬菜种植、林下养鸡、生猪代养、马铃薯种植、食用菌种植等扶持产业,同时借助全省高标准蔬菜种植基地落户于安置点附近的契机,镇、村两级听取包保干部的意见后,有针对性的拟定了搬迁贫困户未来3~5年发展规划与措施,其中发展优质蔬菜种植的有7户、生猪代养扶持的有5户、林下养鸡扶持的有8户、冷水鱼养殖基地务工扶持的有4户、合作社务工的有12户、黄牛养殖的有1户、公益性岗位护林员有3户。按照“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对搬迁户后续产业扶持进行了人员的责任包保。

在后续产业帮扶中,该镇积极探索,总结出多种模式联结搬迁贫困户:

一是订单模式。主要为生猪代养和蔬菜种植,结合高田村现有的年出栏6000头生猪的养殖场,将其中600头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养殖方式划分给贫困户代养。生猪代养一般1~2人就可以饲养,饲养170~175天达到130公斤以上,出栏率不低于94%,饲肉比控制在1药品消耗每头猪不超过45元,每头可以获取代养费150~200元,600头生猪可以获得9~10万元的经济收入,每户贫困户可实现年收益6000~8000元,目前有7户贫困户参与其中,其中易地扶贫搬迁户5户;蔬菜种植户采取与公司签订购销合同的模式,贫困户在合作社流转的土地上按低于市场价25%的标准获取,每亩节约成本投入200余元。栽种过程中所需的种苗、农药、化肥及生产资料全部由公司提供,有效地从源头降低了贫困户的种植风险。

二是分红模式。采取合理有效分配机制,养殖场扣除600头贫困户代养的数量外,在余下5400头生猪产生的净利润中拿出30%进行利益分配,其中1/8作为合作社的风险补偿金、2/8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余下5/8作为合作社联结的贫困户分红,目前高田丰肥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联结的分红贫困户为12户,平均每年分红约9000元。

三是入股模式。主要通过贫困户扶贫小额贷款入股合作社参与分红的方式,共三年分红期,每户每年3000元。通过入股模式,即扩大了合作社的经营,又解决了贫困户单打独斗面临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等不稳定因素的困境。目前已签订入股协议的贫困户有27户,第一笔分红已于2017年6月发放到位。

四是务工模式。对于有劳动力的搬迁贫困户,结合合作社的务工需求,签订劳务合同,每月保底工资1800元,并提供相应的技术培训。目前已有16户易地搬迁贫困户长期在安置点周边基地务工,据统计2017年、2018年在村集体合作社和周边产业务工人数达到3200人次,其中贫困户占980余次,有效提高就业增收的目的。

就业增收暖民心

示范基地的建设,主要采取“三权共股、三主共赢”的模式(即:将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入股到股份制公司,以农户为主体,合作社主推,公司主导开展高标准蔬菜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土地股权化,经营专业化,种植市场化,从而实现三方共赢),有效激发了搬迁贫困户的积极参与性,推动传统农业向绿色化、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的高标准方向发展,实现生产、销售一体化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从源头上彻底解决了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有保障”的目标。

从起始阶段就注重利益联结机制建立,为确保群众利益,示范基地按照产业发展有市场、生产经营有收益、农民集体有分红的原则,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以“土地入股分红+利润分红+劳动收入”的方式,有效建立与贫困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助推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战役取得关键性的胜利。

有效利用安置点周边的产业发展契机,搬迁群众依托农业产业发展项目解决就业务工是关键。部分安置点的贫困户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现在什么都不愁,技术有人教,务工每天有钱进,年底有分红!”在安置点附近的高标准蔬菜基地里,很多搬迁群众娴熟利落地将蔬菜育苗托盘上的莴笋苗进行移栽,15分钟就可以移栽完一盘莴笋苗,按计件算,光是工资收入一天就有100元。不要小看这个简单的移栽过程,里面学问大得很,比如每一株苗的间距、行距都有讲究,都关系着莴笋能否充分吸收养分和接受光照,说起蔬菜种植技术,大家说起来头头是道,这都源于“师傅”的功劳,那就是贵阳农投公司的技术员田景炎。

公司安排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服务,手把手、面对面地指导群众如何种植。每当这种技术培训开始的时候,大家总是难掩兴奋、不用在教室里听无味的“天书”,因为他们都喜欢在田间地坎上来实践,这样一来比较接地气,另外不耽误农活(工资照领),那景象犹如赶集,100多人参加、地坎边都站满了人,蔬菜的播种育苗、施肥管理、病虫防治等实用知识很快就灌输到他们的脑子里。

高标准蔬菜种植基地和安置点周边的产业发展,依托天地和生态农业发展公司和贵阳农投公司加强技术服务,解决搬迁群众及周边贫困户就业问题。技术服务上,农户需要什么,就积极联系开办种植、养殖、技工和驾驶技能等各种专业知识的培训,并在培训后发放相关的“结业证”。农民持证上岗,成为职业农民,稳定就业保障和发展需求。

高田村安置点周边除重点发展1500亩蔬菜种植基地,还发展了茶叶、中药材及食用菌等八大产业。每项产业都离不开各级组织的农业技术培训,高田村的农业产业吸收了来自政府和龙头企业的专业能量,运用现代科技提升了产业效率。各级组织了农技服务专家220余人次,在高田村面对面开展技术服务3000人次,最大限度为安置点周边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服务,破解了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同时,也为安置点搬迁贫困户的就业务工提供了有力保障。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