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改委 正文

福建泉州:企业与政府携手渡难关破难题探新路

2022-10-13 12:13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民营企业 数字化转型

摘要:组织用好国务院大督查、减轻企业负担等既有专项督查成果,强化政策跟踪问效,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和持续性,确保“应减的减到位、该免的免到位、能缓的缓到位”,有效稳定市场主体预期。

本报记者 | 曲静怡

为深入了解当前民营企业发展状况及面临的突出问题,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机关党委统一部署安排,7月25日~28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营商环境发展促进中心李莉担任组长,国家发展改革委财金司证券处潘海洋、国家发展改革委法规司蔡一鸣、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赵静、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赖行建、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信息中心袁野、国家发展改革委培训中心任璐等为组员的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青年干部“根在基层”调研实践活动第七调研组赴福建省泉州市开展实地调研。

考虑到民营企业点散、量大、面广等特点,调研组还同步开展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523份,为客观研究问题、研判形势、研提建议提供客观依据。调研结束后,调研组认真组织撰写调研报告,总结经验、借鉴推广,积极助推民营企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

转型升级是制胜法宝

泉州晋江市,素有“民营经济重镇”的美誉,是观察中国民营经济的一个窗口。调研期间,调研组参观了晋江经验馆、丰泽区行政服务中心及泉州半导体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南安分园区,实地走访了安踏、九牧等16家典型企业,切身感受到当地民营经济的发展动力、活力和创造力。

“此次调研主题明确、覆盖全面、安排紧凑。”李莉告诉记者,调研组通过学习参观、走访企业、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直观了解了当前形势下民营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行业面临的发展困境,也亲眼目睹了面对严峻形势,依然有一批民营企业在努力坚持自主创新,与政府携手渡难关、破难题、探新路,实现了逆势发展。“我们认为,转型升级是支撑民营企业‘挺过来’和‘走下去’的制胜法宝和必由之路。”

调研座谈时,福建省光伏行业龙头企业阳光中科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让我们更深刻感受到技术更新对于光伏行业的重要性。因此,我们主动加入数字化转型阵营,主要股东连续多年未分红并持续投入新资金建设智能工厂。疫情防控期间,阳光中科采用的机器代工、自动化生产,降低了疫情对企业的影响。”

赖行建表示,“我深深感受到,以打破原有格局为代价,民营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并非轻而易举。然而,‘爱拼敢赢’的泉州企业家们,有意愿、有毅力、更有办法推动数字化转型,这是在整体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为未来发展积蓄势能。”

“泉州企业家们不甘落后,努力从‘幕后代工’亮相台前。”赵静对民营企业战略转型的成功实践感受良多,像安踏体育就是从最初为国外品牌做代工,通过兼并收购不断扩张,逐步实现从“单品牌”到“单聚焦、多品牌、全球化”发展战略的跨越。

任璐表示,“双碳”背景下,泉州的企业家们正抢抓机遇、加快转型,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例如,信泰(福建)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专业从事鞋服纺织新材料的企业,就已将绿色可持续发展纳入公司企业战略文化。

厚植营商环境激发民营企业活力

围绕纾困政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成本变化、融资和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的问题,调研组与南安市石材协会、安溪县青年商会以及纺织服装、建材家居、电子信息等领域近50位民营企业家代表座谈交流,与泉州市发展改革、财政、税务、市场监管及发展研究中心等11个部门沟通研讨。

潘海洋表示,实地调研中,了解到泉州市各部门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助力民营企业发展。如不断完善普惠性和针对性兼具的减税降负政策体系,发放企业稳岗补贴,进一步减轻企业和职工负担;在健全供应链金融统计制度的基础上,构建“N+1+N”(上游企业+核心企业+下游企业)、“供应链平台+担保+银行”等供应链金融融资机制,让更多“零信用档案”和“薄信用档案”的小微群体获得贷款;出台鼓励支持民营投资项目清单,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公共交通、教育医疗养老、城市公共停车场、防洪排涝等领域,拓宽民营企业发展空间……

袁野感慨地说:“在调研中,我们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提升了能力,我们不断在企业家们的言语中提炼重点、寻找痛点、捕捉闪光点,深刻感受到,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支持民营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有助于壮大实体经济,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应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探索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法宝,助推民营企业实现由制造向创造转变、速度向质量转变。”

多举措破解民营企业困境

“在‘晋江经验’的指引下,泉州民企的数字化转型助推降本增效、管理转型提高抗风险能力、战略转型推动发展壮大、绿色低碳转型引领发展方向等,一系列转型升级的探索与尝试破土涌现。但也要看到,众多企业家踏上转型路仍然面临诸多障碍,亟须研究突破。”蔡一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比如,企业资金实力不强、技术水平不高、专业人才缺乏导致“不能转”;信心不足、“吃不透”政策、抗风险能力弱导致企业“不敢转”;认识不到位、转型成本高导致企业“不愿转”。

对此,调研组提出三方面建议:一是引导企业“自立自强”,进一步提高创新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创新活跃度高的“专精特新”企业,打造成长性好、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充分发挥政府、行业组织的“链长制”作用,以及大企业和国有企业的“链主”功能,培育一批适应细分市场需求、与产业链协作配套、具有创新优势的企业。鼓励企业加强与电商平台合作,增加产品曝光率和知名度,积极拓展“转内销”渠道。同时,规范内部管理和财务行为,强化企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全过程管控,提高企业对经营环境变化、发展趋势的预判和应对能力。

二是推动政府“靠前服务”,进一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健全产业发展生态。重点支持建立一批为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微企业提供设计、信息、研发等专业化精准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交流展示平台和人才培养平台,引导民营企业与科研院所建立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建立全国统一担保市场大平台,推动相关机构信息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优化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政策。完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配套服务和支撑体系建设,高水平推进海外仓建设,引导企业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

三是保障政策“有效发力”,进一步抓好各项举措的精准性、匹配度和执行力。引导地方做好疫情防控指导,在疫情发生时推动具备条件的企业进行闭环生产。强化纾困政策匹配度。考虑实施结构性的税费政策调整,完善政策适用条件,让更多的中小企业享受到税费政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继续精简环节流程,确保政策受益主体“不漏户、不漏人”。组织用好国务院大督查、减轻企业负担等既有专项督查成果,强化政策跟踪问效,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和持续性,确保“应减的减到位、该免的免到位、能缓的缓到位”,有效稳定市场主体预期。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