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打造“四中心一基地”:“浙西南节水抗旱稻”院地合作正式签约
摘要:共同打造浙西南节水抗旱稻品种研究中心。在推广种植的基础上,建立种源基地,审定节水抗旱稻品种。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建立浙西南节水抗旱稻研究院。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孙毅、任昱舟、记者沈贞海浙江报道 近日,在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莲都区委副书记、区长张妍的共同见证下,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浙西南节水抗旱稻”院地合作正式签约。此举标志着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正式牵手莲都,助力莲都破解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推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向现代化、科技化转变。
未来,双方将全力推进“节水抗旱稻”产业化落地及深化研究,着力打造“四中心一基地”:
共同打造浙西南节水抗旱稻品种研究中心。在推广种植的基础上,建立种源基地,审定节水抗旱稻品种。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建立浙西南节水抗旱稻研究院。
“浙西南节水抗旱稻”的推广应用将助力莲都破解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浙西南节水抗旱稻”的推广应用将助力莲都破解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莲都区人民政府与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共同打造浙西南节水抗旱稻生产试验中心。建立平原、山地、果园套种等不同土地类型的试验示范基地,完成再生稻、果园套种、雾耕栽培、稻菇连作等产业化配套技术体系。
共同打造浙西南节水抗旱稻技术推广中心。广泛开展节水抗旱稻技术推广,五年累计推广节水抗旱稻30万亩以上,增加粮食产量1500万公斤。
共同打造浙西南节水抗旱稻培训中心。建立首席专家“传十接百承千”的科普与技术培训体系,推进“节水抗旱稻”落地成效、示范推广。
共同打造浙西南节水抗旱稻标准化示范基地。
据了解,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是一家从事农业生物基因资源收集、保存、研究和利用的公益性科研事业单位,长期致力于“节水抗旱稻”研究,极大丰富了我国水稻遗传资源,促进了作物科学的进步。中心原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节水抗旱稻”,于2013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2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21年,莲都区首次引进了“节水抗旱稻”项目,短短一年时间,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年以来,莲都区委、区政府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推进“节水抗旱稻”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全区推广种植面积达6000多亩,还在雅溪镇建立了浙西南千亩“节水抗旱稻”标准化示范基地,为双方的深度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表示,全力支持“浙西南节水抗旱稻”研究与产业化。在浙西南打造节水抗旱稻兼顾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示范窗口;构建节水抗旱稻降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改变水稻传统种植方式,拓展水稻种植空间,建设发展节水抗旱稻制种基地;加强产业链技术创新与集成,实现融合发展。
莲都区委副书记、区长张妍对双方合作充满期待,期待合作“双赢”,莲都将竭尽全力保障项目实施:此次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是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必由选择、是坚持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的示范举措、是落实国家“双碳”目标的重要探索。
双方表示,未来能够充分发挥莲都浙西南中心城市的地缘禀赋和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的科研力量,实现优势互补,帮助莲都破解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推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向现代化、科技化转变。莲都则会以务实、诚恳、开放的态度对待本次合作,以“店小二”的服务精神,竭尽所能为项目实施提供全方位保障和优质服务。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山多地少成为制约水稻种植产业发展的瓶颈。节水抗旱稻同时具备了水稻的高产优质特性和旱稻的节水抗旱特性,受季节性干旱气候影响小,对耕地质量要求不高,适应在山地种植,且种植产量、米质与水稻基本持平。种植节水抗旱稻不仅节水、节肥、节药,更节约生产成本。
责任编辑:吕娅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