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经 正文

沙县小吃:从街头巷尾到两岸融合的“美味使者”

2025-04-30 10:32 中国发展网
沙县小吃

摘要:三明市沙县区常见的小吃品种有上百个,“如今,沙县小吃门店遍布全国各地,全国门店近10万家,年营业额超过550亿元,成为人们喜爱的‘国民美食’之一。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 程晖

在福建的青山绿水间,沙县小吃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张跨越山海、连接两岸的“幸福名片”。从街头巷尾的小店,到国际舞台上的明星品牌,沙县小吃正以一种蓬勃的生命力,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

“这一个星期我们吃了很多美食,非常享受。”前不久,比利时裁判Pieter Maes在参加“2025三明·闯世界火场生存挑战赛”的同时,也享受了三明市沙县区的美食。与Pieter Maes一样来参加这次比赛的,还有来自美国、德国、法国、西班牙、波兰等21个国外救援领域参赛和观摩队。在比赛结束后,他们来到沙县区东门古街,用木锤打青团,用木棒打扁肉,享受沙县小吃的美食文化。

三明市沙县区常见的小吃品种有上百个,“如今,沙县小吃门店遍布全国各地,全国门店近10万家,年营业额超过550亿元,成为人们喜爱的‘国民美食’之一。沙县区积极探索小吃全产业链发展,‘小吃+文旅’融合的新模式成为重要一部分,通过举办小吃旅游文化节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提升了沙县小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成为福建提振餐饮消费和文旅消费的重要一环。”沙县区小吃产业发展管委会主任张鑫如数家珍。

从地方小吃到产业富民强市

沙县小吃的故事,是一场充满惊喜的“逆袭之旅”。曾经,它只是福建沙县街头巷尾的小摊,如今却已覆盖全国、走向世界。从最初的夫妻店,到如今的标准化连锁门店;从传统的手工制作,到现代化的食品加工产业,沙县小吃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成为全国最知名的小吃品牌之一。

“沙县小吃最开始是由农民自发在外经营的谋生渠道,主要在福建省内发展,店铺集中在福州、厦门等地。1997年,沙县县委、县政府(2021年4月沙县撤县设区)调研发现小吃业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产业,便开始鼓励和推动发展。”张鑫回忆说,随着沙县小吃的逐步发展,它不仅带动了农民脱贫致富,还推动了整个乡村产业的转型。

张鑫表示,沙县小吃的成功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和支持。

1999年3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在沙县考察时指出,沙县小吃业的成功之处在于定位准确,填补了低消费的空白,薄利多销,闯出一条路子,现在应当认真进行总结,加强研究和培训,深入挖掘小吃业的拓展空间。

2000年8月8日,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在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夏茂镇召开座谈会,强调要加强以沙县小吃业为支柱的第三产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21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沙县考察,又对沙县小吃产业发展作出“继续引领风骚”重要嘱托。

“习近平总书记对沙县小吃产业的3次重要指示,是推动沙县小吃产业提升发展的总要求、总定位、总指引。”沙县区委书记陈晓翔说,“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把小吃产业发展作为主导产业、富民产业,纳入沙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明确小吃产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路径。”

张鑫告诉记者:“1998年沙县区就成立由区(县)委书记任组长的沙县小吃业发展领导小组,设立小吃办(2021年成立沙县区小吃产业发展管委会),列为政府派出机构,协调全区(县)小吃业发展工作;成立沙县小吃同业公会、沙县小吃集团,为更好解决沙县小吃产业缺乏标准化管理的问题,给沙县小吃注册了集体商标,在各大城市成立沙县小吃同业公会驻外联络处,构建了‘一城一乡一组织’服务体系,加强行业管理,推进沙县小吃市场化运作。”

2005年,沙县小吃注册商标被认定为“福建省著名商标”;2006年,沙县被中国烹饪协会认定为“中国小吃文化名城”;2012年,沙县小吃文化城被认定为“国家级4A级景区”;2016年,沙县被认定为“福建省美食名城”,“沙县小吃”品牌被评为“中国十大小吃品牌”;2021年5月沙县小吃制作技艺入选国务院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品牌商标保护方面,沙县区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实行商标授权许可使用制度,先后成功注册“沙县小吃及图形”等集体商标,并制定和完善了相关细则与品牌标准,构建起一套完整的沙县小吃品牌商标管理体系。

沙县区政协副主席谢荣年总结了沙县小吃发展几个重要阶段,在小吃产业起步阶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举全县之力发展“小吃大产业”的战略决策,沙县小吃“草根产业”告别了群众自发自为的状态;在小吃产业发展阶段,及时研究总结出“统一商标、统一技艺、统一形象”的会员制发展思路,有效改善了小吃业主无序经营、各自为政的状况;新时代转型阶段,以“新商标、新理念、新征程”为主题,以“保牌、提质、创新”为主线,全力推进小吃产业向“标准化、连锁化、产业化、国际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有力推动了沙县小吃产业转型。

“沙县小吃的成功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在于其对乡村和城市的全面带动。”沙县区委常委、副区长谢斌介绍,沙县小吃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县域经济的腾飞。通过小吃产业的带动,沙县的城镇建设、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夏茂镇在1997年之前还只是一个普通的乡镇,但随着小吃业主的致富,当地居民开始主动参与城镇建设,推动了城镇的快速发展。

“沙县小吃不仅让老百姓富了起来,还改变了他们的生活理念。”谢斌说。

标准化、产业化与国际化

“皮要薄一些,上馅后,皮薄馅足。起头捏好角,左一下右一下,往前送一下,再一左一右,最后把口封严实,将包好的饺子放入蒸笼……”在沙县小吃培训中心,老师一边耐心讲解,一边熟练示范,学员们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的动作,不时动手尝试。

沙县区一直将小吃产业发展视为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通过整合沙县小吃培训学校、食品生产企业、餐饮企业以及相关院校的优势资源,精心搭建教学与实训基地,为小吃产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专业人才,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当地也出现了醉有才、淳百味等知名的当地沙县小吃连锁品牌。

20多年来,沙县区以培训为重要抓手,坚持围绕非遗沙县小吃制作技艺传承、标准店管理人员培训等多个关键领域,开展沙县小吃综合素质培训,有效提升了小吃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我们通过菜品标准化解决沙县小吃行业痛点,从源头研发到培训、销售,形成完整产业链;培训中心不仅输出标准化产品,还培养人才,助力小吃业主转型升级;另外,通过冷链提供三四百种菜品,结合大数据分析为门店精准定位商圈,分析男女比例、年龄层次、职业分布等,实现精准的产品配置和门头设计。”醉有才品牌负责人介绍说。

近年来,沙县小吃在标准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张鑫介绍,沙县小吃通过“五化”(标准化、产业化、连锁化、国际化、数字化)全方位打造品牌,推动了小吃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我们通过政府的扶持资金,引导传统夫妻店向标准化门店转型。”张鑫说,通过连续不断的培育,沙县小吃已经形成了8000家标准连锁门店的规模。这种标准化的经营模式不仅提升了品牌形象,还降低了经营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在产业化方面,沙县小吃通过建设小吃产业园,推动了食品加工产业的发展。目前,沙县小吃已经形成了从原材料种植、食品加工到门店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这种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劳动强度,让业主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拓展市场。

国际化也是沙县小吃的重要发展方向。张鑫介绍,目前全球74个国家和地区有沙县小吃门店231家,沙县小吃同业公会已经在79个国家完成了商标注册,并在10个国家实现了品牌落地,开设标准品牌店15家。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沙县小吃在海外市场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经济效益。

2024年4月,沙县小吃便民服务热线正式开通运行,这条热线就像一座沟通的桥梁,为小吃业主提供品牌商标许可、市场化运作、小吃技能培训等咨询服务,进一步畅通了政府与小吃业主之间的沟通渠道,让服务更加贴心、高效。

谢荣年表示,沙县小吃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一方面,通过改良产品造型和口味,如推出绿色、黄色水饺等,吸引年轻消费者;另一方面,注重品牌质量的提升,通过食品工业区和行业协会加强监管,确保产品质量。

在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协同作用下,沙县小吃的品牌效应得到了全面提升。2024年,新增沙县小吃标准门店615家;新增沙县小吃集团品牌合作公司3家;上海旗舰店、福州旗舰店、广州示范店、上海临港浦江园区示范店等相继开业,成为展示沙县小吃形象的亮丽窗口。新增国际商标注册国家3个、海外门店55家。

沙县小吃产业高质量发展与两岸融合之路

沙县小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座连接两岸的“桥梁”。近年来,沙县小吃以美食为媒,积极推动两岸融合发展。2023年中国(沙县)小吃旅游文化节暨海峡两岸美食节期间,来自台湾的500余名同胞齐聚沙县,共同参与这场美食盛宴。从美食展览到产业发展论坛,从篮球邀请赛到摄影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两岸同胞在交流中增进了解,在合作中加深了情谊。另外,沙县小吃还通过举办“闽台小吃交流嘉年华”等活动,将地道的沙县美食带到台湾,让台湾民众在家门口就能品尝到大陆的特色小吃。

2024年底的一个周末,台北西门町人头攒动,为期两天的“闽台小吃交流嘉年华”为闽台美食交流搭建了平台,来自福建的烹饪师现场制作沙县小吃供民众免费品尝。台湾创鑫生机集团获得沙县小吃商标在台湾的代理权,将在台开设沙县小吃门店。

此次共有14位沙县小吃技艺传承人来到台北,采用台湾本地食材,现场制作拌面、扁肉、水晶烧卖、烙粑、金包银等经典沙县小吃。

嘉年华活动的沙县小吃展台前热闹非凡,热气腾腾的美食吸引众多台湾民众排起长队品尝。扁肉、玉糕、牛肉粉干、烫嘴豆腐……福建沙县小吃口味丰富、品类多元,广受欢迎。

沙县区小吃产业发展管委会副主任王剑云介绍,沙县小吃拥有240多个种类,台湾合作方的经营策略和产业链与沙县小吃发展方向契合,因此在台湾市场进行合作。

台湾创鑫生机集团执行长王汉维表示,双方的合作除了在台湾销售沙县小吃,还包括将牛肉面、鸡排等台湾小吃通过沙县小吃门店在大陆推广,双方也会共同开发小吃新品,走向亚洲甚至全世界。

沙县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王仁伟介绍说,在2024年12月举办的“第二十八届中国(沙县)小吃旅游文化节暨第二届海峡两岸美食嘉年华”27项系列活动中,开展了海峡两岸美食展、千人包扁肉、小吃美食路跑等涉台活动19项,以及罗氏宗亲等民间交流活动3项共22项,700余名台胞参加,其中“首来族”118名,青年280余名,村里长9名,专业厨师50余名。

沙县小吃通过文旅融合项目,带动了两岸在文化、旅游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例如,建设沙县小吃文化主题乐园、士林观光夜市·沙县美食街,不仅吸引了大量台湾游客,还促进了两岸民间交流;举办海峡两岸美食交流研究等活动,推动两岸小吃美食产业融合发展。

王仁伟表示,去年举办第二届海峡两岸美食嘉年华之后,沙县小吃产业发展有了一个新的平台,有了更大的格局和更高的高度。从去年以来,“幸福小吃一家亲”“食尚两岸·香聚沙县”等活动主题,得到了两岸群众的深度认可。目前,沙县区正在加快推进海峡两岸小吃产业创业研究中心、海峡两岸应急消防综合实训基地等项目建设,全力拓展两岸融合发展新渠道新路径。他建议,未来可以持续深化这些主题活动,长期坚持,打响两岸交流的新品牌。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