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盟:“绿色长城”锁“黄龙”的转型蝶变
摘要:这里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作为我国北方防沙带的核心区域,一场关乎国家生态安全的歼灭战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中国发展网讯 在浑善达克沙地边缘,百万亩樟子松林如海潮般翻涌,将肆虐千年的黄沙锁入绿色牢笼。当暮色降临,沙棘果在夕阳下闪烁如金。这抹跨越千年的绿色嬗变,不仅是北疆生态屏障的壮美注脚,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宣言。这里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作为我国北方防沙带的核心区域,一场关乎国家生态安全的歼灭战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战略擘画,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世纪跨越。在多伦县蔡木山乡黑风河村,68岁的护林员至今记得2000年那场遮天蔽日的沙尘暴。“当时沙子能埋到窗台,羊群在沙暴中走丢,村里200多户人家有一半搬离。”这位与沙地搏斗了30年的老牧民,见证了多伦从“京津风沙源”到“华北绿肺”的涅槃重生。 作为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的首战场,多伦县23年磨一剑,创造了“一棵树改变一座城”的奇迹。通过“一图两策三步走”战略,全县累计完成沙化土地治理411.8万亩,森林覆盖率从6.8%跃升至37.9%,年空气优良率保持在90%以上。在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中,130万亩人工林形成绿色屏障,每年可固碳120万吨,相当于60万辆汽车一年的排放量。“我们不是在种树,而是在重构生态系统。”多伦县林草局副局长王强介绍,这里创新实施“窄林带、宽草带”模式,在防风固沙的同时保留牧草生长空间;推广“两行一带”造林技术,为林下经济预留发展空间。如今,樟子松大苗移植间伐收益达8.5亿元,林下种植的沙棘、赤芍等经济作物年产值突破2亿元,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令人瞩目的是,这里创造的“多伦模式”经验,被联合国列为全球荒漠化治理典型案例,锡林浩特退化草原修复项目成为向世界输出的“中国方案”。
使命担当,筑牢北疆生态安全屏障的时代答卷。一条长120公里、宽5公里的防风林带正在加紧建设,这条被称为“绿色长城”的生态廊道,将彻底切断风沙南下的主通道。在锡林郭勒盟全盟范围内,数百名草管员、数千名护林员组成的防火网络,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检,织就了一张全天候的生态防护网。“我们这代人就是要啃下这块硬骨头!”盟委书记张佰成在2025年防沙治沙动员会上的讲话掷地有声。按照规划,到2030年全盟将完成沙地治理1150万亩,建成覆盖全域的生态防护体系。为此,锡林郭勒盟创新实施“五区两带多点”治理格局:北部以自然修复为主,保护天然草原植被;南部巩固提升生态防护体系,阻挡风沙南下;中部重点治理流动沙地,实施“工程固沙+飞播灌草+人工种草”组合拳。这种使命担当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在正蓝旗那日图苏木,牧民呼和图噶依托治理后的沙地景观,打造出“牧人之家”特色民宿,户均年旅游收入超过10万元;在苏尼特左旗,3600亩梭梭林里,肉苁蓉正悄然生长,这种“沙漠人参”每亩可带来5000元收益;而在多伦县,“减羊增牛”模式使牲畜存栏量减少60%,但牧民人均收入增长3倍。
当防风林带的新苗在无人机播撒下萌发新绿,当卫星遥感图上的绿色斑块日益连缀成网,这片土地正在书写的,早已超越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它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答卷,更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精神图腾。风沙未止,奋斗不息,锡林郭勒盟以“国之大者”的担当,将防沙治沙作为“头号工程”,切实筑牢祖国北疆“绿色长城”,筑牢人民幸福之基。(于水)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