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伊川县:老区变化大,振兴路上阔步行
摘要:村党支部书记刘站峰表示,未来将继续以基础设施、基层治理、人居环境为抓手,全力打造“业兴民富、村美风正”的和美乡村,也为全县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邢庄经验”。
中国发展网讯 初夏时节,走进洛阳市伊川县鸣皋镇邢庄村,入村道路正在铺设人行道渗水砖,新安装的太阳能“中国结”路灯与县城大街上的路灯无二。村里各条街道正在进行供排水一体化建设,党员干部带头,村民们积极配合。一幅道路干净整洁,小游园、广场生机盎然,处处展现出景美、人和的乡村新画卷正在徐徐呈现人们面前。
5月16日,在县委农村工作会议上,邢庄村党支部书记刘站峰围绕乡村振兴也进行了发言。
邢庄村位于鸣皋镇西南部,也是一个革命老区。邢庄村也曾一度成为当地教育发展先进村。
可是随着时间推移,村里的薄弱地方一一体现出来:尤为突出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实施的自来水工程,经过近四十年的运行,已经是管网老化、跑冒滴漏严重;二十多年前实施的户户通水泥路已经破损的坑坑洼洼,直接影响了村民的出行。另外连续多年发展停滞不前,信访问题多发频发,成了远近闻名的“老大难”村。
党建引领 重塑基层治理“主心骨”
“有着革命老区的光荣传统,咱们怎么可能干不好呢?2021年村‘两委’换届时,我们通过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成员,打造了一支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群众信得过的村干部队伍。新班子上任后,坚持党建引领,完善村级管理制度,严格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重大事项决策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确保村务公开透明,战斗堡垒得以巩固加
强。”邢庄村党支部书记刘站峰说道。
同时,邢庄村创新“党员联户+网格管理”模式,将全村18个村民组划分为8个网格,村“两委”班子成员担任网格长,主动排查化解邻里矛盾、土地纠纷等问题,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从根源上扭转了村庄混乱局面,四年来累计化解历史遗留矛盾12件,信访量同比下降80%。通过班子建设和制度完善,村“两委”的公信力和执行力显著提升,为村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土地流转 激活产业发展“新引擎”
土地是乡村发展的根基。邢庄村党支部瞄准土地资源盘活目标。以土地流转破解产业发展瓶颈,抢抓乡村建设大好机遇。按照产业发展到哪里就建设到哪里的原则,在镇党委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该村紧紧抓住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的机遇,党支部多次召开会议进行讨论,认识到让“沉睡”的土地资源焕发活力,是破解乡村发展难题的关键。
2023年在土地流转攻坚期,积极响应镇政府号召,村“两委”干部坚定信心,每人分包到户、责任到人,逐户讲政策、明利弊、再动员,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凝聚了村民为村庄整体发展的决心。通过实地勘界、公告公示、签订合同等流程,共发动903户群众流转土地1600余亩。
党群同心 凝聚乡村建设“向心力”
乡村建设离不开群众参与。邢庄村聚焦基础设施短板,2025年谋划实施供排水改造、道路提升等6个项目,总投资超1200万元。项目推进中,党员干部带头攻坚,村民自发拆违建、清障碍,群众投工投劳助力施工。村“两委”从党支部书记到一般党员、村委委员每天都奋战在村里供排水改造第一线。八十多岁的老党员刘德龙也不甘示弱,和其他年轻人一样推车运送供水配件。目前,供排水和示范村项目已完成总工程量的3/4,一幅“干部带头干、群众跟着干”的火热建设场景成为常态。
张大聚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恢复高考后邢庄村的第一个大学生,在三门峡工作了几十年的他和爱人回到村里的第一感觉是,村里变了,变得他都快认不出来了。
八十多岁的李遂堂老人既是村里非遗快板顺口溜的传承人,也是擅长手工水泥雕刻的老匠人。看到村里的变化,他情不自禁的说,解放以来没有见到村里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如今村“两委”班子描绘村里远景的大手笔,已经远远超过他手里的雕刻灰刀。
邢庄,这个昔日的“问题村”已成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典范村。村党支部书记刘站峰表示,未来将继续以基础设施、基层治理、人居环境为抓手,全力打造“业兴民富、村美风正”的和美乡村,也为全县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邢庄经验”。
“邢庄村的变化,彰显了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作用。从“被动治理”到“主动发展”,其背后是党建引领下干群关系的重塑与治理效能的提升。这一实践也证明,只要找准“党建引领、产业破题、群众参与”的结合点,“问题村”也能成为“示范村”,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伊川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利伟说。(张千军 耿艳霞)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