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企业求助“有门”、发展“有路”、解困“有效”
摘要:下一步,广西将聚焦企业诉求和能力提升,推动建立经营主体涉行政执法司法反映营商环境意见响应处置工作专项服务机制,以“人工智能+”赋能,提升问题解决质效,解决广西经营主体反映的系统性问题,进一步为经营主体纾困解难,为新时代营商环境优化提供可复制的样本。
广西深化反映问题响应处置机制改革服务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
中国发展网讯 陈伟强、罗琦、王中余 记者龚成钰报道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为解决经营主体反映问题渠道“点多面散”,响应速度较慢,处置不及时、不到位等突出问题,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局、数据局着力推动构建有诉必应、接诉即办、系统配套、务实管用的经营主体反映问题响应处置机制,大力营造公平、便利、优质、亲清的营商氛围,让经营主体求助“有门”、发展“有路”、解困“有效”。如今,该机制已成为联系广西各类经营主体的“总客服”,为各类经营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了良好环境。数据显示,该机制从2023年8月建立至今,累计受理各类诉求37.88万件,求助、投诉、举报类问题工单综合评价解决率由运行初期的48.83%提升至71.35%,满意率由运行初期的67.43%提升至88.61%。构建经营主体反映问题响应处置工作获评为全区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典型示范案例”和全区改革攻坚优秀成果。
构建机制运行“总枢纽”。搭建一个体系。首创“三级”协同机制,形成纵向贯通自治区、设区市、县(区、市)、乡镇,横向连结14个部门的立体响应体系,同时建立覆盖各产业园区专项服务机制,对问题响应处置工作进行统筹协调。推行一套制度。完善“首问负责”、“限时办结”、“回访评价”、“考核运用”等制度,实现工单受理、分办、办理、评价、督办、运用的闭环管理。明确一张清单。制定《经营主体反映问题响应处置自治区级部门职责清单》,厘清63个部门1203项具体承办职责。
开通诉求处理“直通车”。实现问题反馈“一口进”。依托12345平台,归并13条热线、3个服务平台,作为经营主体反映问题统一入口。实现诉求处置“一体化”。在自治区和设区市设置34个工作专席,县级以上政务服务机构设置149个专窗,联动6529家党政群团部门近万名工作人员参与保障。实现办件进度“一键查”。完善经营主体反映问题响应处置专区,创新“云窗口+移动端”双轨服务,经营主体可全流程追踪办件进度。
打造问题处置“强引擎”。加强监测分析。从高频工单中挖掘系统性问题,将个案处置升级为系统治理。比如,针对全区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管理,自治区政府办公厅推动促成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发展改革委、教育厅和财政厅联合制定印发《关于规范全区公办普通中小学(幼儿园)食堂和小卖部(超市)经营管理的通知》。加强督办落实。开展办件质量抽查检查,对“不去办”、“办不好”等事项,通过“两书一函”督促落实;针对拖欠经营主体账款问题,推动设区市以保理融资、合作项目化解债务等方式,解决拖欠账款3.56亿元。加强交流借鉴。编发简报40期、通报典型事例82个,每周梳理工作动态、成效及处置工作中的热点问题,为全区各地提升问题办理质效提供交流借鉴。
扩大品牌宣传“朋友圈”。抓好矩阵建设。开展全域全媒体宣传,通过主流媒体宣传5581次、公益和商业平台宣传10万余次,发送宣传短信2000万条次。抓好氛围营造。在广西卫视开设专栏,组织各市领导参与电视访谈;在高速路、公交车、政务大厅、经营主体集中区等场所开展宣传,在电梯《特种设备使用标志》上嵌入宣传海报,共张贴海报15万份。抓好政策宣贯。举办商会讲堂、政策解读培训会,提升企业知晓度;组织开展经营主体反映问题接待日活动,持续扩大宣传效应。
下一步,广西将聚焦企业诉求和能力提升,推动建立经营主体涉行政执法司法反映营商环境意见响应处置工作专项服务机制,以“人工智能+”赋能,提升问题解决质效,解决广西经营主体反映的系统性问题,进一步为经营主体纾困解难,为新时代营商环境优化提供可复制的样本。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