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项目建设持续向好 创新策源能力持续提升
摘要:今年以来,大连市锚定辽宁新时代“六地”目标定位,聚焦“六个建设”任务,一手抓高质量发展,一手抓全面从严治党,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施文郁报道 5月28日,在辽宁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振兴新突破 决胜勇争先”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大连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奋力打好打赢决胜之年决胜之战重要部署、重点任务及阶段性成效等相关情况。
今年以来,大连市锚定辽宁新时代“六地”目标定位,聚焦“六个建设”任务,一手抓高质量发展,一手抓全面从严治党,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一季度全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量质齐升,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9%,社零额增长9%,外贸进出口增长13.3%,实际利用外资增长90.8%,实现首季“开门红”,为高质量冲刺万亿GDP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有效投资和消费扩容成效明显。全市重大项目引领作用更加突出,实施和储备重大项目4315个、增长9.1%;开复工重大项目1642个、增长46.6%,亿元以上项目1046个、增长28.8%。确定市级年度重点项目300个,涵盖绿色石化、交通、新能源、先进制造、高端服务业等产业领域,年度有效投资800亿元左右。一批体量大、支撑性强的重大项目加快实施,总投资509.3亿元的大连金州湾国际机场、总投资120亿元的辽宁鼎际得新材料等项目持续发力、加快建设。长海跨海大桥建设全面启动,庄河核电前期工作加速推进。投资结构持续优化,争取各类政策资金145亿元,高技术产业投资28.9亿元、增长31.1%,工业企业技改投资17.2亿元、增长86.5%。消费动能加速释放,“两新”政策扩围实施,争取国债资金5亿元,消费品以旧换新国债资金使用12.67亿元,拉动销售额85.38亿元;文体旅消费亮点纷呈,文化、体育、娱乐营业收入增长15%,全市接待游客和旅游综合收入均增长15.1%。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创新策源能力持续提升,英歌石科学城创新发展,获批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新获评雏鹰企业109家、瞪羚企业22家。传统优势产业支撑有力,船舶制造强势增长,恒力重工、大船、中远重工和中远川崎等头部企业快速发展,规模以上船舶工业增加值增长56.5%;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配套产业大会吸引200余家配套企业参加,19个项目成功落地,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汽车产业蓄势发力,奇瑞汽车产能释放,增加产值36.4亿元,增长103.6%,带动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3.9%;石化产业向高端延链补链,恒力新材料陆续投产,中石油系列项目稳步推进。一季度,规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8.4%,高于全部规上工业7.5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7.6%,连续23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50.8亿元、增长18.7%。新兴产业聚能起势,金普新区氢能产业园开园,大连市成功加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召开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布局低空起降点280个,开通3条陆岛直升机航线,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
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走深走实。重点领域改革深层次推进,制定实施6.0版营商环境提升方案,推出48项提升举措。“一企一策”深化国企改革,市属国企资产总额增长6.9%,实现营业收入增长8.6%。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创新招商引资体制机制,新达盟、正大能源等重点项目实现增资,泰星能源四期项目签约,全市新设外资企业36家、增长38.5%。自贸片区整合提升加速,国内首单国际航行船舶保税液化天然气岸基加注业务落户,2架保税融资租赁飞机业务落地,大窑湾保税物流中心运营。我市获批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
民生保障和城市建设相得益彰。积极回应民生期待,民生领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82.6%,15项重点民生实事有序推进。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4万人,兑现失业保险待遇资金5.1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15683元和8925元。城市品质持续提升,完成70条背街小巷环境综合整治,建设改造口袋公园100个,启动创建垃圾分类样板小区203个,南部海滨亲海木栈道全线贯通。乡村振兴扎实推进,105个村入选省级美丽宜居乡村创建名单,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统筹推进。开展信访积案集中攻坚行动,创新县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施“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6.4%,平安大连建设可感可及。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化解有力,地方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双进双促”助企惠企护航发展。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