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通渭:中药材产业步入高质量发展多元赛道
摘要:2017年以来累计投入2.8亿元扶持发展金银花产业,投入1.2亿元扶持发展道地中药材产业,投入折股量化资金7230.4万元带动1630户脱贫户分红302.45万元。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王斌报道 在全国统一普查的363个中药材主要品种中通渭有72种、占19.8%,常用的130个中药材品种通渭有36种、占27.7%,发展中药材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亟待释放的发展潜力。
通渭位于甘肃中部,属温带半湿润干旱季风气候区。近年来,通渭县全域规划、区域布局,全力打造以金银花为主、黄芪等道地中药材共同发展的中药材产业园,推动中药材产业全链发展。2024年,中药材全产业链产值28亿元以上(一产产值18亿元以上),对GDP的贡献率31%,对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的贡献率8%,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贡献率约23%。
图为通渭义岗川镇锚定“产业兴镇、富民强村”目标,创新“党建红+产业绿”融合模式,连片打造的5000亩黄芪绿色标准化示范种植基地内黄芪长势喜人 。(王斌/摄)
今日之通渭中药材产业已锻造成为富民强县的“黄金产业”,步入高质量发展多元赛道,其经验做法对于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带动共同富裕提供了鲜活实践样本。
赛道一:产地种植实现标准化
加快通渭金银花GAP种植、GMP加工、GSP流通、GLP检测和GEP应用标准化进程,认证颁布金银花《种苗繁育技术规程》《产地加工储藏技术规程》《栽培技术规程》《中药材种苗金银花》等4项甘肃省地方标准。建立起覆盖种植、加工、仓储、流通等多环节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建成金银花种苗研发组培中心1处、金银花种苗繁育基地150亩、年产种苗1400万株,黄芪种子种苗繁育基地1.5万亩;金银花种植面积稳定达到15万亩以上、现已全部进入盛花期,2023年被评为金银花国家级全产业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年均种植黄芪、黄芩、冬花、万寿菊、党参等道地中药材20万亩、预计产量17万吨;今年全县中药材面积达到35万亩,总产值将突破33亿元。
图为通渭李家店乡万亩金银花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金银花采摘大赛”赛场一角。(王斌/摄)
种植环节,强化农残、重金属等安全指标和有效成分含量的监测监控,确保符合甚至超过《国家药典》相关标准。
赛道二:药材加工实现精深化
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跳板是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并积极引进或培育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
目前,通渭全县有道地中药材加工企业5家、种植专业合作社70个。2025年培育中药材种植、农机服务、产地初加工专业合作社50户,带动一大批中药材种植专业村和种植大户抱团发展;建成金银花烘干加工车间12个、中药材产地初加工车间11个,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年交易量达到5.5万吨、交易额达到11亿元。
在通渭县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总投资1.5亿元的金银花健康产业园,目前一期建成色选厂、提炼厂、日化厂,可实现收益7.35亿元,初步实现了由初级切片向有效成份提取、衍生品开发等精深加工拓展延伸。
参加通渭中药材产业招商大会的一名业内人士对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讲,中药材初级加工到精深加工就是提高附加值的过程,如同变“卖原料”为“卖产品”、“卖品牌”、“卖技术”。
赛道三:原药仓储实现规范化
通渭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海拔较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通渭县充分发挥气候干而不燥、凉而不阴的天然药仓优势,按照“盘活存量、提升增量”的思路,坚持新建和改造齐抓,今年,投资1.2亿元的通渭县中药材产业园建设项目将全面建成投产运营,包括中药材产业孵化中心、中药材交易市场、中药材产业园中药材产业标准化厂房建设等,进一步延长中药材产业链条,不断提升中药材仓储规范化、规模化水平。
目前全县有中药材仓储物流企业达到3家,静态仓储能力达到3.5万吨,中药材及饮片年交易量达到6万吨,市场交易额达到12亿元以上。
赛道四:产业发展实现品牌化
高规格、高标准举办六届通渭金银花产业高质量发展推介大会。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研发四大金银花日化产品系列32个,注册“清凉沅”商标5个。
图为通渭县清凉沅金银花产业扶贫开发有限公司鲜花铺盘流水线作业。(王斌/摄)
通渭金银花重金属含量极低,绿原酸含量4.5%、酚酸类含量5%、木犀草苷含量0.08%,分别高出《国家药典》标准3倍、1.3倍、1.6倍。通渭黄芪甲苷含量0.11%、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0.03%,分别高出《国家药典》标准2.8倍、1.5倍,通渭金银花产品获中国绿色食品认证,正在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通渭黄芪”通过2023年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2025年通渭县依托金银花产业,被国家中药材标准化与质量评估创新联盟评为“2025乡村振兴道地药材发展示范县”。
赛道五:政策支持实现多元化
2017年以来累计投入2.8亿元扶持发展金银花产业,投入1.2亿元扶持发展道地中药材产业,投入折股量化资金7230.4万元带动1630户脱贫户分红302.45万元。
紧盯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研究制定《通渭县2025年中药材发展实施方案》和《通渭县2025年金银花提质增效实施方案》,今年安排7306.92万元用于激励农户种植中药材。实行技术人员包区域、干部包地块“双包”责任制,抽调18名县级技术人员,选聘66名中药材产业辅导员,围绕中药材良种推广、集约育苗、绿色防控等关键环节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将黄芪、金银花纳入农业保险参保品种,今年完成金银花承保1.03万亩、中药材(黄芪)承保2.9万亩。
透视通渭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多元赛道不难看出:“特”在生态,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条件,奠定道地高品质基础;“优”在标准,实现从田间到舌尖的全程标准化;“强”在深加工,突破初加工,发力精深加工,大幅提升产业价值和抗风险能力;“响”在品牌,着手打造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和有关区域公用品牌,提升市场认知度和溢价能力;“活”在机制,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合作社组织、农户参与的各种产业带动模式。
通渭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合力共赢的产业发展生态已经形成。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