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驱动与机制创新破局农业保险“保赔两难”
摘要:单一保险公司难以独立承担农业巨灾风险,传统保险与金融工具协同发力是巨灾风险转移的核心路径。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评论员 白雪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频发使保险公司面临“保得多赔得惨”的经营悖论,而农户却陷入“想参保却无保障”的困境。如何平衡保险公司可持续经营与风险覆盖成为关键。
保险公司对农业风险的“望而却步”,根源在于传统保险模式中灾损评估的高度不确定性。气象指数保险需依托“30年以上气象数据与灾情记录的深度关联”,这一论断在广东实践中得到验证:广东省气候中心通过13个子模型构建的数字化平台,将台风、强降雨等灾种的触发阈值量化为具体气象指标,如汕尾市巨灾保险以“台风中心半径90公里内风速≥32.7米/秒”作为赔付触发条件,使理赔标准摆脱人为核损的模糊性。这种“数据驱动”模式显著降低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
单一保险公司难以独立承担农业巨灾风险,传统保险与金融工具协同发力是巨灾风险转移的核心路径。国际经验表明,需通过“初级保险+再保险+资本市场”的分层机制实现风险分摊。从国际实践来看,保险业在自然灾害损失转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承担了约30%~40%的风险转移工作。其中,指数保险作为一级风险转移工具,衍生品作为二级工具,二者与全球灾害风险基金相互配合,共同构建起全球灾害风险市场化转移模式,形成全球灾害风险市场化转移的成熟模式,以及灾害风险国际分担的长效机制。这一思路在广东“财政+巨灾+指数+保险”模式中得到本土化实践:省市两级财政按31比例分担保费,超出3000万元部分由地市承担,通过政府财政“托底”降低商业保险公司的风险敞口。
更具突破性的是“保险+期货+信贷”的联动探索。“金融气象指数体系”正在落地,通过温度指数、寒潮指数等标准化工具,保险公司可将风险转移至期货市场。如水产养殖与空调行业通过温度指数实现“风险对冲”——高温天气下,水产养殖保险赔付增加,而空调企业通过期货合约盈利,形成跨行业风险分散闭环。这种机制创新使保险公司从“风险承担者”转变为“风险组织者”。
农业保险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其健康发展离不开政策与市场的协同发力。当前政策性农险保额普遍偏低,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强化政策协同:一方面需优化补贴结构,推行“一地一策”差异化费率,避免“一刀切”导致基差风险;另一方面可探索“保险+期货”“气候贷”等联动模式,推动保障范围从“保成本”向“保收入”跃升。
从广东的“秒级理赔”到赣州的“全域覆盖”,保险可持续经营与风险覆盖的平衡之道在于善用风险杠杆,以技术精度降低不确定性,以机制创新分散系统性冲击,农业则能在风雨中站稳脚跟。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