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技基因撕开汽车产业铁幕
摘要:传统阵营的撕裂令人扼腕。某合资品牌高管私下苦笑:“他们卷智驾时,我们在卷经销商返点;他们玩生态时,我们还在讨论年降指标。”4.3%的行业利润率,恰是旧秩序的墓志铭。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张守营
站在2025年回望,中国汽车产业的这场“破壁运动”,本质是两种科技哲学对百年制造逻辑的降维打击。
华为的“技术铁三角”像一把激光手术刀,精准切割产业顽疾。当笔者亲测问界M9无图智驾穿越上海弄堂时,方向盘自动躲避突然窜出的外卖骑手,接管率数据背后是192TOPS算力对机械本能的碾压。更震撼的是华为的生态野心——鸿蒙座舱里刷着抖音、流转着微信定位,这已不是“车机”,而是移动的鸿蒙星球。那位车BU高管的比喻仍萦绕耳畔:“传统车企在修路,我们在造高铁轨道。”当光场屏以40%的成本优势替代仪表盘,当赛力斯用26个月走完同行5年的研发路,技术霸权正重构产业价值链。
小米则上演一场商业模式的“生态化反”(“生态化学反应”的缩写,强调不同业务板块间的协同效应)。在北京小米汽车工厂里,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雷军指着自研的9100吨压铸岛说:“德国设备要6亿元,我们只花了1/5。”这不仅是成本魔术,更是对制造信仰的颠覆。更隐秘的武器藏在数据中:SU7车主78%来自小米手机用户,3900万抖音流量转化出的获客成本仅为新势力1/10。当笔者目睹车主用手表解锁车辆时,家庭空调已自动调至25℃——这不是卖车,是销售“人车家”的时空折叠方案。
传统阵营的撕裂令人扼腕。某合资品牌高管私下苦笑:“他们卷智驾时,我们在卷经销商返点;他们玩生态时,我们还在讨论年降指标。”4.3%的行业利润率,恰是旧秩序的墓志铭。
科技双雄的路径分野同样耐人寻味: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在深圳车展怒斥“流量绑架技术”,雷军旋即用“诋毁即仰望”隐喻反击。华为坚守“不造车”的边界却掌控技术命脉,小米All in造车却将车变为生态节点——这场左右互搏,反而共同推高了产业水位。
业内人士曾预言:2025年L3智驾将成为20万元车型准入门槛,固态电池量产将清洗40%电池厂商。当华为的“端到端”大模型开始向德系车企输出,当小米汽车在东南亚复用手机渠道3日达,中国汽车真正的全球化破壁才刚开始。
站在上海虹桥枢纽里,可以仰望到巨幕上滚动的“鸿蒙智行累计避免碰撞149万次”“未来属于懂代码的汽车人。”这场变革最深刻的启示或许是:当产业困于红海时,破局者永远来自另一维度的坐标系。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