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花绽放乡土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湖南省嘉禾县晋屏镇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镇
摘要:这片“天降嘉禾、地造晋屏”的热土,正以文明为翼,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展翅高飞,让文明之花结出更丰硕的惠民之果。
中国发展网讯 邓和明 邓志忠 记者邢成敏报道 初夏时节,走进湖南省嘉禾县晋屏镇,青瓦白墙的民居错落有致,整洁的村道串联起连片农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传出村民议事的热烈讨论……这座湘南小镇以全国文明村镇的崭新姿态,勾勒出一幅产业旺、生态美、乡风淳的现代乡村图景。
党建红引领文明底色
走进晋屏镇党委会议室,墙上“文明创建工作作战图”标注着密密麻麻的攻坚节点。“管党治党与文明创建同频共振,是我们的核心抓手。”镇党委书记李欣歆介绍,镇里成立由党委班子牵头的创建专班,将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四大文明”建设纳入年度考核“硬指标”,制定《文明创建三年行动计划》,从环境整治到移风易俗,每一项工作都有“路线图”和“时间表”。
在甫口村,老党员彭大爷每天戴着红袖章巡查村容,“党员联户包片,谁家有难题、哪里需整治,我们都记在‘文明账本’上。”这样的场景在全镇18个村已成常态。通过“党员示范户”挂牌、“我家有党员,全家作表率”活动,300余名党员带头拆旱厕、清沟渠,带动4500余名群众主动参与,形成“干部带头干、群众跟着干”的创建热潮。
志愿红传递文明温度
“每周六是‘文明清洁日’,大人小孩都拿扫帚上街。”在晋屏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志愿者刘娟展示着活动相册:38支志愿服务队穿梭在116个自然村,有的给独居老人送菜,有的在路口劝导交通,有的带着画笔美化墙面。最引人注目的是“爱心超市”,村民凭参与志愿活动积攒的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上次我攒了20分换了袋大米,既做了好事又得实惠。”下车村村民陈阿姨笑着说。
暴雨来袭时,他们冒雨转移受灾群众;平日里,“银发宣讲团”走村串户讲政策,“巾帼服务队”上门教老人用智能手机……200余场志愿活动、5000余人次参与,让“奉献、友爱”的精神渗透到每个角落,也让晋屏的“志愿红”成为群众心中最温暖的颜色。
生态美涵养文明气质
走进省级美丽乡村宅侯村,青石板路蜿蜒至古祠堂,池塘里睡莲绽放,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人居环境的落后村。“拆了120间废弃房,清了30年的淤泥,现在蚊子都少了。”村民小组长感慨。全镇累计拆除废弃房屋2000余间、旱厕1000余座,将“三清一改”与“空心村”改造结合,腾出的土地建成小游园、停车场,18个村全部获评市级卫生村,16个成为省级卫生村。
在雷公井村,古村内新建了“村史馆”,老农具、旧粮票诉说着乡愁;甫口村的红军墓被修缮一新,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们既要生态美,也要文化兴。”李欣歆介绍,镇里挖掘保护12处红色遗址、8个文物古村,2024年晋屏镇成功创建湖南省非遗村镇示范点,雷公井村成功创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雷公井村村史馆被列入湖南省首批乡村博物馆,每年举办丰收节、尝新节等活动,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共生。
治理新激发文明活力
“李叔家办喜事没大操大办,上了红榜,彭哥家门前堆杂物,上了黑榜。”在晋屏镇各村公示栏,红黑榜每月更新,成为村民关注的焦点。镇里修订村规民约,将禁赌、婚礼新办、丧礼简办、建房攀比、控制烟花爆竹燃放数量等写入条款,通过村民约定俗成的制度“笼子”,管住群众习以为常的陈规陋习和不良风气。坚持“群众的事群众办”的理念,各村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建房理事会、卫生评议会、教育基金会等5个群众自治组织,发动和依靠广大群众自主管理村级事务。同时创新“村民议事微信群”,大事小情线上讨论,去年通过微信群和群众自发组织解决矛盾纠纷、路灯安装、公厕建设、公共卫生设施提升等民生实事200余件。
“现在办生育证、老年证,村干部直接帮代办,不用自己跑镇上。”邓家村村民点赞的便民服务点,已覆盖全镇18个村,搭配“大网+小网”网格化管理,让服务精准到户。“文明创建不是终点,而是持续提升民生福祉的起点。”李欣歆表示,将继续以文明为引领,让晋屏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幸福家园。
夕阳下,晋屏镇文化广场上,广场舞的旋律与孩童的笑声交织,白墙黛瓦间“讲文明树新风”的标语格外醒目。这片“天降嘉禾、地造晋屏”的热土,正以文明为翼,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展翅高飞,让文明之花结出更丰硕的惠民之果。
责任编辑:王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