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经 正文

福安市推进电动船舶产业创新发展

2025-07-07 16:00 中国发展网 潘志洋 丁南

摘要:建成可同步开工建设255艘标准化新能源船舶的试验基地,推动产学研转化效率提升40%。

中国发展网讯 潘志洋 记者丁南报道 作为福建省三大船舶修造基地之一,福安市抢抓电动船舶试点政策机遇,推动传统船企向“绿色智造”转型,电动化转型成效显著。

重塑传统优势,打造产业新供给

根基再造,传统船舶业破茧新生。福安市深度融入福建省“电动福建”战略,以新能源船舶为核心,通过整合国企资源、引入社会资本,推动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2024年电动船舶建造量约占福建全省一半。

政策护航,机制创新赋能产业升级。制定《福安市乡镇船舶安全管理办法》,明确“减一增一”的新能源替代路径。设立船舶修造产业专班,组织海事、渔业、交通等部门,打通船舶入籍、检验、保险等关键环节,构建形成“研发-生产-运营-回收”全产业链支持体系。

场景示范,从试验田到可复制模式。在运输、客渡、交通等场景试点投用电动船舶,植入智能定位芯片并纳入“安安打船”平台,实现“入籍、持证、纳管、经保”全流程管理,为全国新能源近港作业船替代工作提供“福安探索”。

突破发展瓶颈,满足行业新需求

配套革新,智慧基建支撑发展。福安市打造“岸电-船舶-运维”一体化服务体系,规划投资9172万元在赛江流域建设153个直流充电桩和4个集充电、海上文旅、休闲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设施,满足短途运输、内河旅游、港拖作业、海上清洁等多元化场景需求。同时,建设电动船舶智慧管理平台,对电动船舶实施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

降本增效,创新驱动成本优化。实施技术创新和规模化生产推动电动船舶降本增效,联合宁德时代、赛思亿等企业,研发适配小型船舶的小型电芯,推动电池成本下降25%;探索聚乙烯、铝合金压铸等轻量化材料,降低船体建造成本15%以上。

标准先行,构建区域检验体系。针对小型电动船舶检验标准缺失的难题,在全国率先制定《12米以下新能源渔业辅助船技术参考指南》,并联合中国船级社破解入籍登记瓶颈,力争实现电动船舶“一地检验、全省通行”。同时,推动省海洋与渔业局加快出台省级检验标准,为电动船舶跨区域销售扫清障碍。

健全保障体系,引领市场新消费

金融支持,创新“保税+融资租赁”模式。福安市组织市属国有企业和银行通过提高经营性贷款额度、授信额度、保函服务等方式,为电动船舶生产、销售、使用提供全链条金融服务,并联合福建省渔业互保协会推出财产险、第三者责任险等,实现“船企有钱造、客户有钱买、租船低价用”。

低碳价值,节能减排树行业典范。建立船舶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监测平台,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建造—运营—回收”各环节能耗数据,实现单船减排量精准计量。试点区块链技术存证碳排放信息,为渔民提供“绿色航行积分”用于兑换充电优惠或保险服务,形成“减排可视、激励可感”的良性机制。

技术联合,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与武汉长江船舶设计院、中国船级社实业公司等机构合作构建创新联合体,建立“试验船—标准船—量产船”三级研发体系,优化推出“一键启动”操作系统等12项实用设计,有效提升电动船舶实用性。建成可同步开工建设255艘标准化新能源船舶的试验基地,推动产学研转化效率提升40%。

责任编辑:刘丹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