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个循环箱真正流转起来
摘要:让快递包装真正循环起来,关键在于构建全链条协同机制。单打独斗难以破局,必须通过制度创新破除利益壁垒,找到各方共赢的契合点,实现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协同发力。
白 雪
国家邮政局最新数据显示,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比例已超95%,可循环包装使用量达10亿件,回收复用瓦楞纸箱超8亿个,直接减少包装废弃物近2000万吨。然而另一面的现实却是,循环快递箱在整个行业中的渗透率依然很低。这也折射出“一次性”到“循环”的转型远非更换材料那么简单,而是一场涉及政策、技术、产业链协同的系统性变革。
快递包装循环利用需要全链条协同,但从生产到回收的各环节仍存在明显脱节。在生产端,包装企业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标准。京东“青流箱”、顺丰“丰BOX”、菜鸟“回箱计划”虽各具特色,但箱体规格、回收流程互不兼容,难以形成规模化效应,这种碎片化格局导致回收网络效率低下。
在消费端,用户习惯与回收体系存在鸿沟。很多消费者对简单的包装并不信任,对于绿色包装的关心程度也有待提高。
此外,政策激励机制尚未形成闭环。例如,可循环包装初期投入成本较高,而中小企业缺乏税收优惠、押金返还等配套支持,导致推广动力不足。
让快递包装真正循环起来,关键在于构建全链条协同机制。单打独斗难以破局,必须通过制度创新破除利益壁垒,找到各方共赢的契合点,实现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协同发力。
在强化政策激励方面,完善税收优惠等政策,对冲企业采用绿色包装的环保成本,提升其积极性。在健全回收体系方面,加快建设多元化、便捷的可循环包装回收网络,确保其高效流转。在引导消费习惯方面,创新普及方式与激励机制(如积分兑换),提升消费者使用意愿,推动消费行为绿色转型。
值得一提的是,欧盟《包装和包装废弃物法规》也为我国快递循环包装行业提供了重要参考。该《法规》要求2030年所有包装可回收,设定塑料包装再生材料比例,并建立押金返还制度。我国可借鉴其“全生命周期责任”理念,明确电商平台、快递企业、消费者的权责边界,让每一个循环箱真正“流转”起来。
责任编辑:王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