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比亚学员探秘湖北谷神科技园:中国种业科技点亮非洲农业合作新愿景
摘要:7月1日,来自纳米比亚农村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培训班的25名学员,在商务部及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的陪同下,走进湖北谷神科技园,一场以“种业科技”为桥的中非农业对话就此展开。
中国发展网讯七月的荆楚田野,稻浪翻滚间涌动着国际合作的暖流。7月1日,来自纳米比亚农村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培训班的25名学员,在商务部及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的陪同下,走进湖北谷神科技园,一场以“种业科技”为桥的中非农业对话就此展开。从智能育种实验室到广袤的种质资源田,中国农业科技的创新成果让远道而来的非洲朋友频频赞叹,也为中巴经济走廊之外的国际农业合作写下生动注脚。
智能实验室里的“科技震撼”:从模拟气候到AI育种
“这些设备能模拟不同海拔的光照?”在高光效和气候模拟实验室里,纳米比亚学员们围着可调控温湿度、光照强度的智能设备,忍不住伸手触摸模拟非洲干旱环境的试验台。当得知这里能精准复刻纳米比亚的气候条件,为当地量身研发耐旱作物品种时,学员代表摩西·哈维眼中闪烁着兴奋:“我们国家一半土地是干旱半干旱区,这样的技术正是我们急需的!”
相邻的人工智能品种比较试验实验室里,屏幕上跳动的作物生长数据、无人机巡检的实时画面,更让学员们惊叹不已。湖北谷神科技董事长丁天宇指着一组水稻育种数据介绍:“通过AI分析,我们能把传统育种需要8年的周期缩短到3年,而且能精准匹配不同地区的土壤和气候。”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中国种业的智能化转型,让学员们看到了提升本国农业生产力的清晰路径。
从53项专利到“一带一路”朋友圈:谷神的“走出去”密码
在种质资源田,沉甸甸的稻穗、饱满的玉米棒旁,一块块标注着“巴基斯坦适应性品种”“越南耐涝稻”的标牌格外醒目。当听到谷神已拥有53项国家专利、22个通过审定的水稻玉米新品种,且3个品种成功在国外登记时,学员们纷纷拿出手机拍摄记录。
“这不仅是种子的输出,更是技术的共享。”丁天宇的话道出了谷神“走出去”的核心逻辑。近年来,谷神的杂交水稻种子沿着“一带一路”走进巴基斯坦、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不仅带去高产优质的品种,更配套传授节水种植、精准施肥等技术。这种“品种+技术”的打包方案,让纳米比亚学员们深受启发。“我们不仅需要好种子,更需要种好种子的方法。”学员索菲亚·恩吉姆巴在笔记本上认真写下:“中国经验:科技+服务=可持续合作。”
“谷神Good!中国Good!”:一场双向奔赴的农业共鸣
交流环节中,学员们抛出的问题既具体又迫切:“如何在干旱地区高效利用有限水资源?”“小农户如何负担智能设备成本?”谷神创始人丁美顺逐一耐心解答,从“滴灌技术与传统耕作结合”到“合作社模式分摊成本”,实用的建议让笔记本记得满满当当。当谈及科技园二期将建设数字育种和康养农业项目时,学员们更是主动提出:“希望未来能有机会参与合作,把这些技术带回纳米比亚。”
这场跨越万里的考察,在临别时的欢呼声中达到高潮。学员们用不太流利的中文齐声喊出:“Gu Shen(谷神),Good!China, Good!”并向谷神团队赠送了象征纳米比亚友谊的木雕羚羊——在当地文化中,羚羊代表着坚韧与丰收。
作为商务部主办、湖北省农业农村厅承办的国际培训项目重要环节,此次考察不仅是技术的展示,更是合作的邀约。正如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对外交流合作办公室负责人所说:“从纳米比亚的干旱土地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田野,中国农业科技的开放共享,正让‘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在田埂上生根发芽。”而谷神科技园里的这场相遇,或许正是下一个中非农业合作故事的开端。(李建民 廖亮 项俊平)
责任编辑:王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