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建设国家物流枢纽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摘要:该枢纽已成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乃至合肥市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效率的核心基础设施。
中国发展网讯 安徽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合肥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以下简称“枢纽”),通过强化物流服务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有效破解企业供应链成本高、效率低等痛点,为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探索新路径。
深化"枢纽+制造"融合 精准服务产业需求
枢纽位于经开区南部,占地6204亩,毗邻大众、蔚来、联宝等头部制造企业,针对区域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需求,创新构建"干支衔接、多式联运"服务体系。通过联动江淮运河、铁路专用线及高速路网打造"水铁公"立体运输网络,实现物流时效提升20%;设立国际物流区等10大功能区提供全链条服务,制造业物流成本降低15%;推动"公转水""公转铁"比例提升超15%,2024年货物吞吐量达1847.62万吨,同比增长16.8%。
枢纽赋能制造升级 释放区域发展动能
2024年枢纽运营成效显著:进出口总额突破722.64亿元,仓储使用面积达85万㎡,商品车吞吐量18.4万辆,集装箱吞吐量72.7万标箱。服务半径覆盖15公里内200余家制造企业,有效支撑联宝、晶澳等企业产能释放,成功打通长三角—中部地区物流大通道。
推广“合肥模式” 提升全省服务能级
当前,全省开发区普遍面临物流成本高、供应链协同弱等共性问题。借鉴合肥经开区经验,亟需将生产服务型枢纽建设作为服务制造业企业、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在全省层面系统推进。强化枢纽布局,支持各市在开发区打造"半小时供应链服务圈";创新服务场景,推广"物流+金融""物流+数据"等融合模式,鼓励枢纽嵌入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全流程;完善政策配套,对枢纽内多式联运、绿色物流项目给予用地、资金倾斜,建立全省制造业物流成本监测评估体系。
该枢纽已成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乃至合肥市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效率的核心基础设施。其“以枢纽聚资源、以服务强制造”的经验表明,高水平生产性服务业是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区域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支撑。(华焘)
责任编辑:王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