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市打造全球首个废塑料绿色循环产业基地
摘要:揭阳东粤化学项目试产对我国化学循环项目的意义,项目试生产的成功为塑料化学循环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翻开了一个新的篇章,也将为世界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中国方案”。
中国发展网讯 聂金秀 鲁利韦 记者罗勉报道 7月11日,广东揭阳东粤化学全球首套20万吨/年混合废塑料深度裂解工业化装置完成72小时连续投料运行,宣布试产成功。据了解,这标志着全球首个连续化、规模化废塑料化学循环项目通过工业化验证,为彻底解决废塑料污染难题提供了可能,也为推动绿色循环经济发展贡献了广东智慧、中国方案。
在广东东粤化学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厅,公司董事长张新功十分自豪地展示全球首套20万吨/年混合废塑料深度裂解工业化装置首次投料产出的一小瓶“塑料裂解轻油”,用废塑料炼出来最重的部分还达不到总量的20%.他说,我们也没想到一次裂解出来的最重的东西那么轻!
颠覆性首创“一步法”废塑料化学回收工艺
该项目核心创新点是颠覆性的,就是首创了‘一步法’废塑料化学回收工艺,不同于市场上通用的“先热解制油、再加工成化工原料”的两步法流程,该技术无需对各类低值混合废塑料进行复杂分选,直接就能将其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工原料,大大降低了塑料的分选成本,且产品收率高达92%以上。
这种技术突破关键,“传统工艺就像‘先煮米再酿酒’,而该技术实现了‘直接用米酿出好酒’,其经济效益经过测算,当国际原油价格维持在45美元/桶以上时,利用废塑料生产基础化工原料的成本,与使用原油生产同类原料的成本基本相当,甚至还有更大的优势。
在环保方面,该项目使用的CPDCC技术具有创新驱动、质效优先、绿色低碳、可持续等特点——因为塑料不用分选,所有废塑料通吃,这样为从根源彻底解决塑料污染难题提供了可能,这是典型的环保型、资源循环型技术。
CPDCC技术充分利用废塑料中的碳氢元素,将其最大化转化为高附加值基础化工原料,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化石能源的替代。较传统的垃圾焚烧处理方式,在全生命周期这个范围内大大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为国家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现场没有任何的烟和味道,近零排放,环境非常友好。
带动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建设
作为“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四新”典型融合的示范项目,揭阳东粤化学项目自立项以来,得到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揭阳市更是将该项目作为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的标杆项目,以及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建设的“灯塔”和“窗口”,统筹各类优质资源,为项目顺利落地、突破技术难题、成功投料生产提供全方位保障。
落地路径分两步走:短期以20万吨/年示范项目为核心,目前已试生产成功,正聚焦装置稳定运行与技术标准固化,形成可复制的模板;接下来,将推进300万吨/年规模的产业基地建设,目标是打造全球首个废塑料绿色循环产业基地,并联动化工园区构建千亿级高端化工新材料集群,让‘废塑料变资源’的模式在全国辐射。项目下一步规划,产业化规划为从示范项目实现到全国产业基地的进阶。
揭阳东粤化学20万吨/年项目顺利试生产,标志着这项首创技术实现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产业化跨越。当前,揭阳正加速构建以绿色石化、海洋经济两大新兴支柱产业为引领,服装制鞋、五金机电、食品加工、物流电商、大健康五大优势特色产业为支撑的“一化一海五优特”产业格局。揭阳市将以项目成功试产为起点,同步谋划启动总规模300万吨/年二期三期项目,同时立足“强链、延链、补链”三个方面,努力把揭阳打造成为世界首个塑料化学循环产业基地,进一步厚植揭阳绿色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
废塑料高值化利用开辟产业化路径
揭阳东粤化学项目试产对我国化学循环项目的意义,项目试生产的成功为塑料化学循环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翻开了一个新的篇章,也将为世界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中国方案”。
塑料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是重要的基础材料。全球每年产生数以亿吨的废塑料,塑料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从“白色污染”到绿色原料,揭阳以东粤化学项目撬开了改写废塑料命运的大门,为废塑料高值化利用开辟了产业化路径。
该项目的成套技术为国际首创,试生产的成功填补了废塑料化学回收的产业化技术空白,这将重塑产业生态,推动石化产业从“依赖一次资源的原油加工”向“废塑料资源循环的绿色加工” 模式转变。该技术的成功,可助力大南海石化工业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化工及高端新材料产业高地。
资源循环利用可减少一次资源消耗,降低环境负荷。一组数据显示:按年处理5000万吨废塑料,可替代约1~1.5亿吨原油生产化学品原料,约占我国年原油进口量的20%,降低对外依存度;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与传统石化技术生产化学品相比,废塑料化学循环减碳效果突出,仍以年处理5000万吨废塑料为例,年可减少约2.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在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进程中,东粤化学的项目不只是一个工厂的投产,更是一个绿色产业链条的起点。
责任编辑:王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