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经 正文

红安农发集团:创新举措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特色项目绘就富民新图景

2025-07-16 17:27 中国发展网 廖亮 毛红平 熊广

摘要:红安农发集团正以创新为笔、以实干为墨,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续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让老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如夏日骄阳般愈发炽热。

中国发展网  七月的红安大地,生机盎然。在七里坪镇周家墩村的红苕种植基地,300亩田垄整齐如织,滴灌系统正精准滋养着翠绿的藤蔓;二程镇关王寨村的野菊花基地里,漫山遍野的幼苗舒展枝叶,孕育着秋日的芬芳;火连畈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内,工人正加紧调试设备,预计8月初即可试运营……这一幕幕忙碌而充满希望的场景,正是红安县农发集团以创新举措推动特色项目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从“金点子”到“好方子” 特色产业结出富民果

“以前种红苕靠天吃饭,亩产能有2000公斤就不错了,现在跟着集团搞标准化种植,亩产最少3000公斤,收入翻了近一倍!”周家墩村村民陈大叔看着自家地里长势喜人的红苕,脸上笑开了花。

作为红安农业的“金字招牌”,“红安苕”承载着老区人民的致富期盼。农发集团紧扣“1+5”特色农业体系建设要求,将“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品牌化”的发展思路转化为具体实践,在周家墩村打造现代红苕种植基地。通过“统一供种供苗、统一农资投入、统一技术指导”的“三统一”标准,选用本地优质品种“济薯26”,引入土壤检测技术和滴灌设施,推行精准灌溉与水肥一体化管理,全方位保障红苕的品种纯度与品质。

“科学种植让红苕‘身价’倍增,更让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基地负责人算了一笔账,标准化种植较传统模式增产20%-30%,直接带动周边农户人均年收入增加3500至4400元。从实验室里的“金点子”到田间地头的“好方子”,红苕产业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同样红火的还有关王寨村的野菊花产业。农发集团创新推出“动态服务”模式,变“被动响应”为“主动上门”,通过“统一提供种苗、统一培训技能、统一栽种标准”,破解了分散种植的质量难题。如今,野菊花苗木移栽成活率提升至90%以上,效率较农户自种提高3倍多。“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不仅解决了技术和销售难题,更提供了40个固定岗位,间接带动60余人就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钱顾家。

打通“肠梗阻” 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

“项目能这么快推进,多亏了农发集团全程‘保驾护航’!”在火连畈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施工现场,项目负责人感慨道。作为总投资7775万元的专项债项目,这里的厂房主体1月封顶,目前已完成总工作量的83%,预计7月底竣工、8月初试运营,从开工到投产的“加速度”,离不开集团“全链条服务、全流程保障”的硬核支撑。

为让项目建设“跑起来”,红安农发集团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围着项目转”,党员干部主动靠前,化身项目建设的“服务员”“护航员”,全力打通用地、审批、资金等“肠梗阻”。武红高速沿线生态修复和森林质量提升项目便是典型案例,该项目覆盖1.7万亩区域,需完成人工造林9000亩、林相改造8000亩。集团旗下红农林业有限公司挂图作战,仅用数月就完成19个节点2万余株林木栽植,带动800余名村民参与建设,让“家门口就业”从愿景变为现实。

“项目建设不仅要快,更要实。”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一、二季度省、市重点项目均超序时完成投资,全县重点项目实际开工2个,超额完成目标。三季度,4个新项目将开工、2个项目将竣工,一个个项目的落地生根,正为红安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实干担当绘蓝图 老区振兴谱新篇

“以实干担当融入产业发展、城乡建设、民生改善,用作风建设新成效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红安县农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范献鹏的话语掷地有声。从特色产业培育到项目建设攻坚,从生态修复到民生工程,集团的身影活跃在红安发展的各个战场:七里坪革命文物保护设施修缮让红色记忆焕发新生,红坪村基建项目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工程守护绿水青山,红色纪念园物业服务提升文旅体验……

如今的红安,一个个特色项目如珍珠般散落城乡,串联起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百姓富裕的美好图景。红安农发集团正以创新为笔、以实干为墨,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续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让老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如夏日骄阳般愈发炽热。(廖亮  毛红平  熊广)

责任编辑:王小义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