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经 正文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名校长工作室进社区 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绘就成长暖色

2025-07-16 17:35 中国发展网 何子蕊

摘要:近年来,该校与该名师工作室深度合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以实际行动支持偏远山区和革命老区中小学教育,工作室团队多次走进凉山州、仪陇、巴中、重庆酉阳等地的乡村学校、薄弱学校,开展送培送教、问诊指导、结对帮扶、教学研讨、专题讲座等,成效突出,累计为区域中小学教师、家长及学生开展培训讲座180余次,受众达10000余人,受惠学生达20多万人,促进了川渝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中国发展网讯 7月14日,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联合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简称“双名计划”)王仕斌名校长工作室,走进通川区徐家坝社区未成年人学校开展暑期送教活动。该活动是四川省教育厅“名校长工作室辐射基层”专项实践的典型案例,通过高校、名校长工作室、社区三方联动,将优质教育资源精准输送至城乡基层末梢。

王仕斌名校长工作室由王仕斌领衔,和来自川渝两地的14名成员校长组成,每名成员遴选带动5-10名青年成员,形成“1+14+N”的工作室人员结构,范围涵盖四川成都、宜宾、南充、达州、凉山、阿坝及重庆秀山、酉阳、垫江等地的100余所学校,发展定位为:凝练办学思想,提升中青年校长专业理论水平和办学治校能力,培育一批具有教育家精神和鲜明教育理念、能够引领川渝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为学、为事、为人的新时代“大先生”。

童年叙事唤醒成长内驱力

“当你站在讲台分享暑假故事时,什么经历值得骄傲?”王仕斌校长在活动现场向孩子们抛出成长之问。作为教育部领航名校长,他引导孩子们重构假期意义:“这个夏天不仅是休整时光,更是发现自我、积蓄力量的成长驿站——无论是社区课堂的新收获,还是玩耍时的创造力迸发,都将成为开学后班级分享的珍贵记忆。”

现场三十余名孩子争先举手回应,四年级学生田雨桐大声说:“我要把今天收到的彩笔画满家乡的彩虹桥!”王仕斌特别表扬冒酷暑坚持参与的孩子,鼓励他们“用计划赋能假期,以行动书写幸福”。

“三维赋能”破解教育均衡难题

本次活动创新构建“高校智库+名校长工作室+社区阵地”教育供给链:课程赋能——师范学院师生团队设计奥尔夫音乐启蒙、汉字美学等互动课程;理念赋能——王仕斌工作室带去“童年叙事成长法”等前沿教育实践;资源赋能——现场捐赠文具礼包30余份,建立“成长资源银行”长效支持机制。

徐家坝社区未成年人学校作为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建示范项目,已形成“高校专业志愿者驻点+社区空间活化+名师工作室引领”的特色模式,累计开课超200学时,惠及未成年人460人次。

教育帮扶的“川东实践样本”

“构建‘高校育苗、名师培土、社区扎根’的教育生态圈,让每个孩子都被看见,是教育均衡最温暖的注脚。”达州职业技术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合作是“双名计划”在川东地区的深度实践,也是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教学改革的一次创新尝试。王仕斌名校长工作室作为全省首批立项单位之一,已形成辐射达州、巴中等5市14校的帮扶网络,近三年深入凉山、仪陇、巴中、重庆酉阳等革命老区130余所学校,开展送培送教、问诊指导、结对帮扶、教学研讨、专题讲座等,促进川渝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新“问题诊断-定制方案-跟踪培育”帮扶机制;成果获省教育科研一等奖,入选《中国名师工作室名录》。

托举成长背后的教育家精神

此次活动恰逢《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实施关键年。工作室通过“社区微校”载体,将教育政策转化为具体场景,破解“暑期教育真空”难题,建立校社衔接成长链,践行“教育家精神”中“启智润心、因材施教”内核,探索城镇社区未成年人学校标准化建设路径。目前该模式已在通川区3个社区复制推广,未来将纳入“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体系。

近年来,该校与该名师工作室深度合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以实际行动支持偏远山区和革命老区中小学教育,工作室团队多次走进凉山州、仪陇、巴中、重庆酉阳等地的乡村学校、薄弱学校,开展送培送教、问诊指导、结对帮扶、教学研讨、专题讲座等,成效突出,累计为区域中小学教师、家长及学生开展培训讲座180余次,受众达10000余人,受惠学生达20多万人,促进了川渝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何子蕊)

责任编辑:王小义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