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传感产业基座崛起,老工业城锻造创新引擎
摘要:中国(蚌埠)传感谷的崛起,正是安徽省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落子。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 张海帝 王健生 陈 雯
当神舟飞船划破苍穹,当新能源汽车驰骋大地,指甲盖大小的传感器正在执行环境感知、数据采集与精准控制的核心任务。安徽蚌埠,这座曾以传统制造业闻名的老工业城市,如今以全国首条8英寸MEMS晶圆全自动生产线投产为标志,正重构中国智能传感器产业版图。近日,记者随“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走进中国(蚌埠)传感谷,实地调研这条驱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产线。
自主突破锻造产业“芯”基石
“传感谷内51家规上工业企业、200余家产业链企业聚链成群,覆盖‘研发-制造-封装-测试-应用’全链条,经济规模超百亿元。”蚌埠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陶广生介绍说,从护航航天工程的尖端科技,到领跑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磁电流传感器,蚌埠用“多链融合”的创新生态,将智能传感器这一“工业五官”锻造成撬动千亿级产业集群的战略支点。
“我们生产的MEMS晶圆是智能传感器的‘制造基座’,以前这类晶圆主要依赖进口,但是现在随着我们产线的不断完善,可以从很大程度上解决国内产能不足的问题。”安徽华鑫微纳集成电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鑫微纳”)副总经理丁敬秀表示,这条产线集硅基MEMS、压电MEMS、CMOS-MEMS集成等尖端技术于一体,到2025年底月产突破1万片,到2027年达到月产3万片的规模。作为智能传感器的“制造基座”,它已吸引50余家客户达成21万片意向订单,为产业链安全筑牢根基。
在蚌埠经开区,坐落着国内传感器领域的领军企业——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以下简称“微电子院”)。在这里,步进电机驱动电源电路等“蚌埠造”关键产品,为神舟飞船成功升空保驾护航。其背后,是400余件发明专利的技术支撑,以及国际先进工艺平台的坚实保障。作为行业龙头,微电子院为蚌埠市传感器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
值得一提得是,蚌埠在创新生态构建方面同样迅猛:吸引精密微纳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长三角(蚌埠)产教融合协同中心落户,39个省级以上科创平台协同发力,中国传感谷智能传感器中试平台入选国家级中试平台重点培育名单,安徽省MEMS研究院一年完成7项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验收。
产业创新激活“聚链成群”乘数效应
产品品种多、企业规模小、制造工艺复杂,曾是困扰传感器行业发展的痼疾。如何破解,蚌埠的答案是,政府筑巢,企业拎包入驻。
华鑫微纳8英寸MEMS晶圆产线由地方政府主导投建,不仅破解了技术、资金高度密集的行业门槛,而且有效解决了智能传感产业“有研无产、有产无研、研产脱节”的行业痛点;蚌埠经开区配套建设“共享”公共示范线、大宗气站、污水处理厂、110KV变电站、表面处理中心,降低企业成本;采用“1+53”联动发展模式,政府代建定制化及标准化厂房,企业可灵活租赁或购置。“我们来建基座,企业专注创新!”陶广生道出发展逻辑。
这一生态催生“磁吸效应”。希磁科技4个月实现投产,其新能源汽车电流传感器市占率超30%,服务国内光伏与新能源龙头企业;科友半导体、宏景智驾、中科微感、华安星辰、五芯微等一批新招引企业相继落地,集群发展效益持续提升。
政策赋能更为产业注入强心剂。据介绍,蚌埠设立总规模70亿元的智能传感产业基金,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建立省市区三级服务体系,通过“蚌埠发布·新媒问政”等平台实现企业诉求秒响应。
“加快改变高端智能传感器依赖进口的情形,对集中精力发展智能传感产业的蚌埠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陶广生指出。这座老工业城市以AI时代感知力为切口,正加速从“制造基地”向“创新策源地”跃迁。2024年,中国传感谷跻身全国十大高质量MEMS传感器园区第六位,比2023年前进两个位次。
创新产业布局中的“蚌埠实践”
中国(蚌埠)传感谷的崛起,正是安徽省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落子。
6月30日,安徽省科技厅在“活力中国调研行”安徽站媒体见面会上介绍,全省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已跃居全国第五位,集聚人工智能规上企业894家,为中国(蚌埠)传感谷提供产业生态支撑。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确认全省产业营收达1.21万亿元,其中中国(蚌埠)传感谷认定为“不断发展壮大,形成规模化集聚”。《安徽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行动方案》将“加快智能传感技术攻关”列为专项行动核心任务,依托全省3万P智能算力资源推进技术突破。
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中国(蚌埠)传感谷发展的战略基座:全国第五的AI产业排名奠定创新氛围,万亿级高端装备产业规模提供市场腹地,专项政策聚焦智能传感技术攻坚,超大规模算力则加速研发迭代。
在省级资源赋能下,这座老工业城市的转型实践,正成为安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微观样本。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