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经 正文

由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需解决深层问题

2025-07-21 16:18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摘要:以随迁子女教育衔接的问题为例,多数地区仅限秋季统一入学,但务工人员流动具有随机性,导致转学需求无法及时响应;随迁子女常被分流至指定公办学校或民办校,而优质校学位极少向流动人口开放。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季晓莉

2024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已经达到了67%,而城镇户籍人口比重只有50%左右。如果基本公共服务仅由户籍地提供,就意味着近3亿人口不能在常住地平等享受到与该地户籍人口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当前,我国随迁子女教育衔接、跨省医保结算效率、基层服务能力不均衡等问题客观存在,使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际效果打了折扣,流动人口面对这些棘手问题确确实实是“急难愁盼”。

以随迁子女教育衔接的问题为例,多数地区仅限秋季统一入学,但务工人员流动具有随机性,导致转学需求无法及时响应;随迁子女常被分流至指定公办学校或民办校,而优质校学位极少向流动人口开放。目前各主要城市随迁子女入学门槛并不相同,北京有居住证、连续社保、住房证明加上户口本“四证”审核,上海需要有6个月社保或3年灵活就业登记并附加住房备案,广州还在实行包括社保年限、住房、学历在内的积分入学制,这使得数以百万计的家庭处于教育公平的边缘,真正实现全国范围内“教育跟人走”还需继续努力。

再如跨省医保结算效率问题,虽然跨省住院结算基本覆盖、门诊结算加速铺开,电子票据跨省互认、商保同步结算,但效率瓶颈与结构性矛盾尚存。例如,部分医院异地医保持号系统报错;患者需要先自费线上挂号再到窗口退费重刷医保卡,流程繁琐且易错过号源;各地政策碎片化、待遇具有差距,包括报销规则不一、门诊慢特病覆盖不足等。未来需要推动参保地待遇与就医地结算规则统一,打通商保、医保、财政票据系统数据孤岛,将基层机构结算成功率、投诉率纳入医保定点协议管理,倒逼服务提质。

总的来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我国破除户籍壁垒的核心政策,经过多年实践,目前在社保参保、教育医疗、政务服务等领域已经取得实质性突破。刚刚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提出,通过常住地直接提供、跨区域协同经办、完善转移接续等方式,将基本公共服务调整为由常住地提供,由人口集中流入地城市“一城一策”,制定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实施办法,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

现在越来越多城市正走在实现“同城同待遇”的路上。教育方面,四川成都今年7月发布深化农村改革实施意见,探索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随时统筹入学”;浙江将“随迁子女100%获公办学位”纳入民生实事。住房方面,辽宁大连在保障性住房项目中优先向常住人口倾斜,2025年已筹集2089套房源;同步推进3.3万户燃气改造,惠及非户籍常住家庭。社保医保方面,“十四五”期间,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从无到有、惠及4亿多人次。江苏泰兴已实现跨省参保无户籍限制,通过整合社保、医保等业务,将申请到办结流程压缩至0.5个工作日,材料精简60%;河北沧州38家二级以上医院接入“河北智慧健康”平台,实现医保结算“一码付”,常住人口就医无差别。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口号在我国提出已有20年。2005年首次提出后,2006年“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将其列为政策目标。2012年,国务院发布《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明确教育、医疗、社保等八大领域建设路径,设定“2020年基本实现均等化”目标。从此,我国公共资源开始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并建立起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框架,加大财政投入。2012~2020年,党的十八大、党的十九大持续强调“兜牢民生底线”,以县域为单元整合资源,实现社保全覆盖、教育医疗下沉、公共服务模式创新,缩小了城乡差距,基本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增强。2021年进一步转型,提出常住地供给基本公共服务,向着打破身份壁垒、服务精准触达迈进。

未来如何实现“人到哪里,服务跟到哪里”?依托电子证照、远程医疗等数字化手段和社区场景集成,基本公共服务应进一步打破地域限制,更加“常住地化、标准化、智能化”,确保真正覆盖“每一个常住人口”。

责任编辑:刘丹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