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宕昌:林下“黑金”喜丰收 木耳架起致富桥
摘要:甘肃宕昌县竹院乡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范化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产业配套设施,扩大种植规模,拓宽销售渠道,用木耳产业架起致富桥梁,铺就了一条特色鲜明、活力充沛的富民强乡之路。
中国发展网讯 乡村振兴,产业为基。甘肃宕昌县竹院乡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范化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产业配套设施,扩大种植规模,拓宽销售渠道,用木耳产业架起致富桥梁,铺就了一条特色鲜明、活力充沛的富民强乡之路。
七月的竹院乡关头峡,青山如黛,绿林似海,瀑布如练。在木竹院村的林下木耳种植基地里,一簇簇肥嫩的木耳黑得发亮、润得透泽,像一把把撑开的小伞,簇拥着挂满了林间空地,这被村民们亲切称为“林下黑金”的宝贝,正迎来一年一度的丰收季。
木竹院村的老大爷陈九生和务工乡亲们一道采收木耳,虽说气候炎热,但陈九生仍然干得很带劲。“党的政策好,我在这木耳园里摘木耳,钱也挣了。一天一百三的工价,非常好。”陈九生兴致勃勃。
下杜村的何树英在县城照顾孩子上学,孩子放暑假回家后,一头扎进产业园务工。何树英手脚麻利,一会儿就采满一篮木耳。
“我们竹院乡的这个木耳产业园非常好,规模大、产量高,我们附近留守的妇女,在家的老人都可以来干活,活路也轻松。一天能挣个一百二三,老人也照看上了,娃娃也照顾了。”何树英告诉记者,趁着暑假好好干一个月,为孩子秋季开学陪学挣点生活费。
先锋引领,党旗增彩。在木竹院村林下露天木耳产业基地和木耳生产车间,还活跃着一支由机关党团员组成的助农志愿者,通过主题党日活动的形式,参加义务劳动,采收晾晒木耳,在产业一线践行青春担当。
宕昌竹院乡机关干部郭月霞说,“木耳产业是我们竹院乡助农增收的一项富民产业,参加此次木耳采摘主题党日活动,是我们青年干部开展党性锻炼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助力全乡产业发展的志愿活动。我们一定要在产业发展一线锻炼自己,增长才干,做一名乡村振兴的实践者。”
近年来,宕昌县竹院乡坚持把发展产业促民增收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依托本地资源禀赋,争取帮扶单位中国移动甘肃公司大力支持,积极谋划发展“短期能增收,长期能致富”的林下露天木耳产业。在关头峡河谷地带的大草坡、木竹院村建立产业基地,建设晾晒、储存、看护等设施6座,配备自动浇灌、职能看护、气象监测等智慧设备,实现规范化种植,并成功注册以食用菌为主的“竹小院”农特产品综合商标,取得绿色食品认证。2025年,种植露天木耳100亩,50万棒,预计年产干木耳30吨,产值达180余万元,有效解决乡内群众就业难、增收难问题。
丰收的喜悦不仅停留在田间地头,还延伸到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竹院乡还配套建立晾晒场地和生产加工车间,实现了木耳从鲜品到干货的深加工,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附加值。
正在木耳产业园里照看浇水的木竹院村委会副主任邓贵成介绍,今年木耳长势好,已采了三茬。“木耳产业是朝阳产业,我们要举全村之力发展好木耳产业,强化产业管理营销,不断提高产业效益,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壮大村集体经济。”邓贵成说。
拓展市场销售渠道,打响“竹小院”品牌,激发产业活力。通过驻村帮扶工作队搭建电商营销平台,“竹小院”木耳销往全国各地。2024年与北家姓餐饮集团签署木耳专供框架协议,与中国移动公司内销平台达成供货协议。2025年,“竹小院”入选“甘肃甄选”农产品目录。依托竹院村中央扶持资金70万元,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引进木耳、蜂蜜及养生茶生标准化生产线,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
“农产品销售一头连着群众的‘钱袋子’,一头系着千家万户的‘菜篮子’‘米袋子’”。全身心主抓木耳产业的狄维生是大草坡村第一书记、帮扶工作队长,在木耳种植稳步生产的同时,广泛联系市场,为“竹小院”木耳找“对象”、寻“婆家”,全力在木耳销售上下功夫,“我们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多管齐下推进农产品消费帮扶工作,一方面,通过入超上架的方式,将帮扶地区的农产品引入各大商场、超市;另一方面,借助网络直播拓宽销售渠道,帮助当地农产品打开更广阔的市场,让‘养在深闺’的土特产品顺利‘走出村、迈进城’,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狄维生说。
宕昌竹院乡党委书记王会安表示,下一步,竹院乡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三抓三促”行动为统领,突出露天木耳产业,创新“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联动发展山野菜、大樱桃、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持续扩规模、提品质、延链条,构建多元增收格局,真正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六争九提三突破”行动在竹院落地见效注入强劲动能。(刘治学 王晓勇)
责任编辑:王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