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经 正文

荆门掇刀“金丝带”:十年路变 载着乡村驶向振兴深处

2025-07-25 16:28 中国发展网 廖亮 李德银

摘要:清晨的阳光洒满荆楚大地,一辆辆满载新鲜蔬菜的货车驶过荆门市掇刀区的农村公路,轮胎碾过柏油路面的沙沙声,与路边稻田里的蛙鸣交织成歌。这条被当地人称作“金丝带”的公路,十年间从泥泞小道蜕变为宽阔通途,不仅让车轮跑得更稳,更载着乡村驶向了振兴的深处。

中国发展网讯 清晨的阳光洒满荆楚大地,一辆辆满载新鲜蔬菜的货车驶过荆门市掇刀区的农村公路,轮胎碾过柏油路面的沙沙声,与路边稻田里的蛙鸣交织成歌。这条被当地人称作“金丝带”的公路,十年间从泥泞小道蜕变为宽阔通途,不仅让车轮跑得更稳,更载着乡村驶向了振兴的深处。

泥泞里的“老大难”:曾困住脚步,也困住希望

“以前去镇上赶个集,得提前俩小时出发,遇上雨天,三轮车陷在泥里是常事。”麻城镇雷集村村民王大爷的记忆里,十年前的农村路是道“坎”。那时的掇刀农村,多是狭窄的泥土路,路面坑洼不平,雨季成“泥潭”,旱季起“尘烟”。村民出行靠步行或农用三轮车,孩子上学要绕远路,农产品运不出去,外来客商也不愿进村。

交通的闭塞像道无形的墙,把乡村与外界隔开。团林铺镇蒋集村曾因路不好,种植的葡萄熟了烂在地里;麻城镇邓冲村的手工艺品,再好也只能在周边小范围售卖。“路不通,啥都白搭”,成了当时村民们的共识。

十年“织网”:从“走得了”到“走得好”

转机始于2014年“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号角。掇刀区将农村公路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先手棋,成立专项工作组,累计投入超2.1亿元,一场“修路革命”在田野间铺开。

从泥土路到水泥路、柏油路,从“断头路”到联网路,十年间,63条通村主干线相继竣工,135公里新路串联起村落与田野。如今的掇刀农村,“两环、三纵、四横”的交通网络已然成型,等级公路总里程达1182.93公里,路网密度达184公里/百平方公里,相当于每百平方公里土地上,就有近200公里公路如血管般延伸。

更贴心的是“品质升级”。公路两旁,红叶石楠与北美海棠交替绽放,桂花香气随风飘散;路肩上,安防设施、照明路灯一应俱全,夜晚的公路亮如白昼。“现在开车去市区,20分钟就到,跟城里没啥两样!”王大爷拍着新买的电动三轮车,笑得合不拢嘴。

管养“长效方”:让“金丝带”永葆光泽

“路修得好,更要管得好。”掇刀区交通局负责人指着《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说。为让“金丝带”不褪色,当地创新推出“路长制”,每条路都有专人负责,从日常保洁到病害维修,责任到人。同时组建专业养护队,定期对路面、绿化、设施进行维护,还发动村民参与监督,“自家门口的路,大家都心疼”。

路域环境也随之焕新。曾经公路旁的乱搭乱建、占道晒粮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整齐的绿化带和停车区。更妙的是“路景融合”——在连接红色教育基地的路段,融入革命故事宣传栏;在生态村落周边,增设观景台,让公路不仅是通道,更是展示乡村美的“风景线”。

“金丝带”上的新图景:车轮滚滚,带活一方水土

路通了,变化看得见。蒋集村的葡萄园旁,新修的产业路直通冷链物流车;邓冲村的手工艺品通过电商发往全国,快递车每天准时进村收件;雷集村的乡村旅游火了,周末自驾来的游客沿着“最美农村路”,体验采摘、住民宿。

“以前愁卖,现在愁产!”蒋集村葡萄种植户李大姐算起账:路通后,葡萄能当天运到市区超市,每斤售价提高2元,全村年增收超百万元。公路沿线还催生了农家乐、农产品加工点,不少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创业,“家门口就能挣钱,谁还愿远行?”

傍晚时分,夕阳为公路镀上一层金边。货车载着一天的收获返程,校车送回放学的孩子,村民们在路灯下散步聊天……这条“金丝带”上的每一道辙痕,都记录着乡村的变迁。十年路变,变的是路况,不变的是驶向振兴的方向。在掇刀,车轮驶过的不仅是路,更是乡村越来越好的日子。(廖亮  李德银)

责任编辑:王小义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