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掇刀:1600亩农田焕新颜 “水动脉”贯通终结“靠天收”
摘要:荆门市掇刀区麻城镇朱庙村的稻田里,7500米长的矩形渠如银色丝带穿梭田间,清澈的水流顺着渠道稳稳注入连片稻田。
中国发展网讯 荆门市掇刀区麻城镇朱庙村的稻田里,7500米长的矩形渠如银色丝带穿梭田间,清澈的水流顺着渠道稳稳注入连片稻田。村民陈平站在渠边,看着自家田里汩汩涌动的活水,笑得合不拢嘴:"再也不用整夜守着田埂抢水了,这日子真是越过越有盼头!"这场让村民们欣喜的变化,源于2024年启动的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1600亩曾"靠天吃饭"的农田,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水动脉"。
曾经的"抢水大战":零碎田块里的生存难题
朱庙村作为麻城镇国土面积最大的自然村,7000亩水田中,东部1600亩地块因地处漳河水库三干渠灌溉网末端,常年面临"远水解不了近渴"的困境。每年仅有干旱最严重的十来天能等来渠水,而近700块零碎田块像"打碎的镜子",让每次放水都变成一场激烈的"抢水战"。
"谁家先放?漏水损失算谁的?"村民大会上,类似的争吵曾是常态。村支书毛志峰回忆,为了协调放水,村干部常常磨破嘴皮,却难平衡各方利益。更让村民无奈的是,缺水时只能盼雨,丰水期又留不住水,"靠天收"成了祖祖辈辈的心头病。
破局之举:高标准改造拼起"田字格"
转机出现在2024年秋收后。掇刀区农业农村局实地考察后,决定以高标准农田改造破解难题。村民大会上,全票通过的改造方案让大家看到了希望。年底,挖掘机的轰鸣声打破了村庄的宁静,改造工程正式启动。
"就像拼积木,把零碎田块重组规整。"施工负责人苏杭介绍,项目团队用三个月时间完成了1600亩田块的整治,将700块小田整合为479块大田,清淤97口堰塘,新建4座泵站、改建1座泵站,还配套修建了561座渠系建筑物和21公里机耕道。
最亮眼的当属7500米长的矩形渠。与常见的U型渠不同,这种钢筋混凝土整体浇筑的渠道,接缝严密如"防水衣",实现零渗漏;垂直侧壁能承受大型农机挤压,还比传统渠道节省15%-20%耕地。"水流速度快了,还能把丰水期的水存进堰塘,错峰使用。"区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股负责人李明说。
活水润田:从"抢水愁"到"丰收盼"
改造后的农田,彻底变了模样。站在高处望去,矩形渠勾勒出整齐的田畴网格,泵站将活水引入堰塘,机耕道上农机往来穿梭。村民们发现,灌溉成本每亩降了15-20元,大型收割机终于能开进自家田里,曾经弯腰驼背的农活,如今变得轻松高效。
"以前放水全家上阵守夜,现在拧开管口就行。"陈平笑着说,邻里间再没为抢水红过脸。毛志峰则在暮色中望着流淌的渠水,听出了丰收的前奏:"水通了,人心顺了,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如今的朱庙村,"水动脉"日夜奔涌,不仅灌溉着千亩良田,更流淌着乡村振兴的新希望。这场从"靠天收"到"按需灌"的转变,正是荆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惠及民生的生动注脚。(廖亮 张文 何梦雪)
责任编辑:王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