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高竹新区:改革奏响时代凯歌
摘要:广安市、渝北区树牢“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目标导向,聚焦跨省域同城化改革试验和区域市场一体化,推动川渝高竹新区在建立重大事项一体推进、创新政策协同联动、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探索共建共赢利益联结等方面积极探索,形成100余项“两区”分离改革创新成果,其中多项改革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
川渝高竹新区的南北大道
中国发展网讯 何子蕊 记者王进报道 在川渝之间,有一个值得探究的地方,这里曾经是偏远一隅。如今,短短五年间,这里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改革前沿。它就是全国首个跨省共建新区、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试验区——川渝高竹新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广安市、渝北区树牢“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目标导向,聚焦跨省域同城化改革试验和区域市场一体化,推动川渝高竹新区在建立重大事项一体推进、创新政策协同联动、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探索共建共赢利益联结等方面积极探索,形成100余项“两区”分离改革创新成果,其中多项改革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
破壁垒 改革风骤起
盛夏季节,站在川渝交界处的胡家梁子观景台上极目远眺,湛蓝天空下,川渝高竹新区气势如宏。一排排标准化厂房,纵横的交通,林立的塔吊,火热的建设场景,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壮美的画卷。
“五年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连个像样的办公场地都没有,现在到处都是大楼,新区建成区已拓展到了6.5平方公里。不靠改革,根本不可能!”川渝高竹新区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一区跨两省、两省建一区”,管理如何统筹?如何科学布局、步调一致?“发展前期怎么投、后期怎么分”,利益如何均衡?……对于川渝高竹新区来说,这样的每一个问题都是需要逾越的障碍。以改革破除行政壁垒,探新路实现拥抱共生,一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改革攻坚战就此打响!
按照“权责对等、成本共担、利益共享”原则,广安市和渝北区在川渝高竹新区创建起“领导小组+管委会+国有公司”的三级管理架构;以对等股权注资5亿元共同成立高竹开发公司负责投融建管运;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联合立法赋予新区行政主体资格;广安市按照“能放则放、应放尽放”原则开展集中批量授权,联动渝北成立“川渝高竹红”党员先锋队……
五年多来,川渝高竹新区先后探索总结出“小管委会+大公司”管理运行模式、“存量收益各自所有,增量收益五五分成”利益联结模式等一批改革经验。其中,“小管委会+大公司”管理运行模式经验做法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全国通报推广。“一个园区、一个主体、一套政策、一个标准”的跨省域经济活动高效一体体制机制逐步构建形成。
兴产业 改革谋突破
都说“万事开头难”。对于全国首个跨省新区来说,最难的还是发展产业。
突出“同城共融”、绘好产业布局“一张图”,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围绕“两区一城”定位,探索形成“一个本子、两家同步”的规划审查模式,明确重点围绕成渝汽车制造、电子信息两大万亿级产业,大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等智能制造和现代服务业、都市近郊现代农业“2+1+1”现代产业,加快构建与成渝地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相互融合的产业发展格局
突出“同城共建”、构筑主导产业“一条链”,推动产业建圈强链。锚定承接重庆主城都市区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主攻方向,创新建立跨省统一的招商引资体系,探索“存量在原地、增量在高竹”的拓展外溢招商模式;创新“资本招商”“驻外招商”模式;探索开展“研发创新在重庆主城、生产制造在川渝高竹”的“反向飞地”招商新模式,实现联动协同、互利共赢。
突出“同城共享”、强化系统保障“一盘棋”,深化川渝市场准入“异地同标”。实施“政策就高不就低、成本就低不就高”优化供给模式;依托《渝北广安人才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政策互认暂行办法》开展川渝外国专业人才工作许可互认试点;建立储备、整治、供应“三个统一”土地保障机制,推动工业项目“签约即供地”。
“这里只分上下游,不分川和渝。截至目前,新区已累计入驻企业205家。”川渝高竹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川渝高竹新区80%的企业配套重庆,90%的产品销往重庆,已初步形成上下游协作、产供销畅通的产业集群。
优服务 改革向未来
55公里,在川渝地图上不过一指的距离。但对川渝高竹新区货车司机龚昌伦而言,这段路程曾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
五年前,“川X”司机到重庆主城区送货有两个选择:夜间运输,时间成本翻倍;租用渝牌货车转运,单趟运输成本增加上百元。为了省钱,龚昌伦只能当“夜行侠”,55公里运输要耗时14小时。
2024年4月9日,全国首张跨省域货车通行证在川渝高竹新区诞生,3家企业率先获得入渝“货车临时通行证”,享受重庆牌货车同等待遇,每次14小时的夜间“马拉松”变成了一小时的“阳光跑”。如今,同等“待遇”已扩大至广安全市。每辆车年均可节约物流成本超10万元、运输时间500小时以上。
“这是川渝高竹新区‘两区’适度分离改革试验的又一有力例证。也是新区以企业为主体,改革优服务、创新优生态的生动注脚。”广安市委改革办相关负责人说。
五年来,广安市聚焦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好“同城融圈”交通三年大会战。推动新区至重庆中心城区从1小时缩短到30分钟;新区至重庆城际公交“川渝20路”累计开行超8000车次、承运超70万人次。
优化政务环境,建成投用全国首个跨省综合政务服务中心。“跨省通办”推动川渝高竹新区政务服务事项、流程、标准统一,累计进驻高频办理事项375项,推动“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基本实现“进一个门,办两省事”。
优化法治环境,两省市协同出台《关于川渝高竹新区行政管理事项的决定》,按“人大决定+政府清单”方式创造性构建核心条款,为川渝高竹新区探路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法律支撑。两省市以高竹新区为小切口,试点推行“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广安市探索跨省警务一体化改革,累计办理“急难愁盼”2.2万人次,为企业和群众节约经济成本200万元、时间成本3小时/人/次。
优化要素环境,探索构建新区“同城同价”要素保障机制。建立燃气动态保障机制,企业每立方米燃气降低使用成本约0.3元;创立川渝高竹新区供电服务中心,统一跨省供电政策差异40项,减轻企业用电成本超两成。
值得一提的是,川渝高竹新区创新探索跨省合作税费征管服务模式,建设运行首个跨省税费征管服务中心,建立线上线下“24小时不打烊”智慧办税服务大厅,推动异地办税时长从“两地跑”3小时,压缩为“一厅通办”10分钟,改革成果入选迎接党的二十大主题成就展,以新区经验为蓝本的《川渝地区税务行政处罚裁量权实施办法》在西南五省份全面推广。
今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下一个五年的开局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川渝高竹新区正以前所未有的勃发英姿破立并举、以“新”求质,从改革前沿迈向高质量发展前沿,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责任编辑:王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