掇刀区农村居民收入“双冠”领跑荆门 四项收入齐增绘就富民图景
摘要:荆门市2025年上半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数据近日揭晓,掇刀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以13833元的总量、6.0%的增速斩获全市“双第一”,增速分别高出全省0.3个百分点、全市0.4个百分点,成为带动全市农村居民增收的“领头雁”。
中国发展网讯 荆门市2025年上半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数据近日揭晓,掇刀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以13833元的总量、6.0%的增速斩获全市“双第一”,增速分别高出全省0.3个百分点、全市0.4个百分点,成为带动全市农村居民增收的“领头雁”。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掇刀区深耕农村发展、激活增收动能的扎实实践——工资性、经营净、财产净、转移净四项收入全面上涨,共同勾勒出一幅“产业兴、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图景。
工资性收入成“主引擎”:特色农业铺就就业路
“在炎奇农业的蔬菜大棚里打工,每月能拿4000多块,离家近还不耽误照顾老人。”掇刀区团林铺镇农民李大姐的话,道出了当地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底气。上半年,该区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7650.19元,同比增长7.27%,成为拉动收入增长的“主力”。
这份增长源于掇刀区对特色农业的精准培育。立足城郊区位优势,当地重点发展高效农业、精品农业,“高油酸菜籽油”凭借优质口感打入全国商超,“炎奇农业”的有机蔬菜直供粤港澳大湾区,“大金龙采摘园”的葡萄、草莓吸引周边城市游客络绎不绝。一个个叫得响的品牌背后,是不断扩大的种植规模和产业链条,为周边农民提供了从田间管理到包装销售的全链条就业岗位,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稳定增收。
经营净收入稳增长:丰产又丰收筑牢“基本盘”
“今年油菜亩产比去年多了近30斤,价格也稳得住,光这一项就多赚了2000多块。”拾桥镇种粮大户王师傅算起夏收账,脸上满是笑意。上半年,掇刀区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5242.15元,同比增长4.26%,这份稳健增长离不开“两夏”生产的给力表现。
数据显示,今年夏收期间,掇刀区油菜、小麦单产分别同比增长4.66%、1.24%,在产量提升的同时,市场价格保持稳定,让农民实实在在享受到“丰产又丰收”的红利。此外,当地鼓励农民发展林下养殖、农家乐等多元经营,拓宽经营渠道。如今,从传统种养到休闲农业,从农产品初加工到电商直播带货,农民的经营“钱袋子”越做越鼓。
财产净收入破局:土地流转唤醒“沉睡资本”
“把5亩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能拿4000元租金,自己还能去合作社打工,一举两得。”白庙街道农民张大哥的经历,是掇刀区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生动注脚。上半年,该区农村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321.5元,同比增长5.05%,这一突破源于土地资源的“活起来”。
近年来,掇刀区加速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将零散土地流转至农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通过规模化经营提升土地效益。农民不仅能获得稳定的流转收益,还能从土地解放出来,通过务工、创业获得更多收入。土地这个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从“固定资产”变成了“流动资本”,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渠道。
转移净收入添保障:政策红利温暖民心
“养老金每月又涨了几十块,看病报销比例也提高了,日子越来越有底了。”谈及生活变化,麻城镇退休老农陈大爷深有感触。上半年,掇刀区农村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619.16元,同比增长6.02%,这份增长背后是强农惠农政策的精准落地。
当地持续强化农村社会保障力度,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医疗保险补助标准,落实耕地保护补贴、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等政策,确保每一分红利都精准送达农民手中。同时,通过合理利用农村闲置土地发展村集体经济,部分村集体将收益用于补贴村民养老、教育等支出,让转移净收入成为农民生活的“稳定器”。
从田间地头的丰产增收,到产业发展的岗位红利,再到政策保障的温暖托底,掇刀区以“四项收入”齐头并进的态势,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富民答卷。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这片土地上的农民将持续分享发展红利,迈向更富裕的生活。(廖亮 李颖)
责任编辑:王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