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小镇服装产业园:从生产热土到夜市江湖 2万工人的双面生活图鉴
摘要:毛嘴镇统计数据显示,夜市街带动就业超800人,年营业额突破3000万元,更重要的是,它让2万多名工人在高强度劳作后,能在熟悉的摊档前找到归属感。
中国发展网讯 当最后一缕阳光掠过毛嘴服装产业园的厂房玻璃,缝纫机的嗡鸣渐次歇脚,另一种热闹正从街头巷尾苏醒。这条1000多米长的网红夜市街,像被按了启动键的舞台,在2万多名服装工人的期待中,拉开了属于夜晚的序幕。
厂房与摊档:日夜交替的生存场
下午6点半,伊炫服饰的女工晓秦踩着下班铃声走出车间,工装袖口还沾着些许布料纤维。"雪姐,三杯杨枝甘露,多加冰!"她熟门熟路地拐进夜市街口,和两个工友径直走向亮着暖黄灯光的甜品摊。入伏后多数工厂"歇热",她们车间却忙着赶外贸订单,一杯冰饮成了最实在的犒劳。
此时的夜市已如潮水般涌动人潮。"烧鸡公"店里,王金容正踮脚从蒸箱里拎出刚出炉的整鸡,油光锃亮的表皮泛着琥珀色。这位从天门来的"80后"老板娘,两年前听亲戚说毛嘴"厂比树密,人比星多",便关掉老家开了十年的餐馆,在这里重起炉灶。"最多一晚卖过50只鸡,凌晨两点还有工人来打包。"她擦着手笑,身后墙上的订单记录密密麻麻。
300多家服装企业构筑的产业森林,孕育出这片烟火沃土。从2019年最初的十几个流动摊点,到如今200多家固定商铺,夜市街的生长轨迹,恰是毛嘴服装产业扩张的镜像。白天,这里是年产1.1亿条休闲女裤的"中国女裤之都"核心区;夜晚,便变身涵盖卤味、烧烤、奶茶、小炒的"深夜食堂",日均客流量超万人次。
摊档后的人生:在产业浪潮中寻得坐标
"仙五猪蹄"的卤香在街口就能闻到。29岁的李偏戴着透明手套,刀起刀落间,猪蹄块精准落入铺着油纸的餐盒。"荤素36,微信收款到账!"她丈夫在隔壁摊炸着藕夹,弟弟在斜对面守着鸭货柜,一家三口的三个摊位成了夜市的"黄金三角"。
这个从孝感嫁来仙桃的姑娘,人生轨迹曾跟着服装产业辗转:在车间踩过五年缝纫机,跟着订单旺季去外地支援过生产线,后来和丈夫摆摊卖烧烤,却总因工厂作息不固定而客源不稳。直到今年春节,听说毛嘴夜市"工人下班就来逛,凌晨都不断人",夫妻俩才决定专攻卤味。"现在每天能卖200多斤货,比之前打工挣得多,还能照顾孩子。"李偏的笑里带着满足。
夜市街的摊主们,多半有着相似的迁徙故事。湖南人张姐的麻辣烫摊、重庆夫妇的小面店、本地阿姨的炸串车,他们像被产业磁场吸引的候鸟,循着工人的脚步在此扎根。在这里,租金比城区便宜一半,客流却稳定得惊人——即使是凌晨1点,仍有刚下晚班的工人来买份炒粉当宵夜。
烟火气里的经济密码
凌晨3点,最后一家炒粉摊收摊时,环卫工已开始清扫街道。再过三小时,物流车将载着布料驶入园区,服装厂的灯光会重新亮起,夜市街的塑料凳被收起,换上叉车与周转箱。
这条在工业园里"长"出来的夜市街,藏着最生动的经济辩证法:服装产业带来的人口聚集,催生出消费需求;而烟火缭绕的夜市,又以低廉的生活成本、便捷的服务配套,反过来稳住了产业工人队伍。毛嘴镇统计数据显示,夜市街带动就业超800人,年营业额突破3000万元,更重要的是,它让2万多名工人在高强度劳作后,能在熟悉的摊档前找到归属感。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再次洒向厂房,夜市街的霓虹已悄然熄灭。但那些升腾的香气、爽朗的笑谈、忙碌的身影,早已和缝纫机的节奏融为一体,成为这座产业小镇最鲜活的脉动。(廖亮 晓旦 高乐)
责任编辑:王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