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发布首届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十大典型案例
摘要:下一步,湖南将继续创新制度机制,完善资源权益指标市场化交易机制,健全生态补偿赔偿机制,创新生态产品产业化经营开发机制,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责任制考核机制,不断丰富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邢成敏报道 7月31日,记者从湖南省首届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湖南积极推动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力促全省全面绿色转型、乡村全面振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形成了一批有创新性、典型性,可复制、可推广的案例。
经评选,长沙市湘江欢乐城矿坑生态修复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长沙市雨花区圭塘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衡阳市东洲岛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南山国家公园制度创新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益阳市大通湖区大通湖生态产业化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桃江县“桃花江竹海”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常德市穿紫河综合治理开发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祁阳市茅竹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林地“三权分置”改革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娄底市冷水江市锑煤矿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等10个案例成功入选首届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十大典型案例各具特色,呈现了坚持规划引领、坚持基础先行、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统筹协调的特点,充分体现了近年来湖南在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上的做法和成效。比如,作为全国首批EOD模式试点项目,圭塘河治理构建了“生态修复—产业增值—反哺运维”的闭环价值链,将1400亩修复后的绿地空间转化为可经营资产;湖南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取得了湖南省首本地役权登记证书,通过所有权不变、承包权不变、经营权流转实施“三权分置”改革,“释放”经营自主权;“楠竹之乡”桃江县依托全国第三、湖南第一的115万亩竹林资源,以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试点为突破口,创新破解了生态产品“归集难、度量难、配置难、变现难”四大难题,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资金护资源”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湖南积极探索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在全国率先形成资产清查成果,全面摸清自然生态产品家底,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坚实数据支撑。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体系,构建生态修复工作一盘棋和路线图。湖南是全国唯一的“十四五”山水工程、连续3年矿山修复工程全部争取到的“大满贯”省份。同时,打造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升级版”,有效拓宽“两山”转化路径。湖南开展了两批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试点,共36个项目,实现14个市州全覆盖。目前7个项目成功交易,交易金额达26.823亿元。
下一步,湖南将继续创新制度机制,完善资源权益指标市场化交易机制,健全生态补偿赔偿机制,创新生态产品产业化经营开发机制,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责任制考核机制,不断丰富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坚持系统观念,进一步强化部门协同,整合多方力量,持续加大投入,着力形成“空间保障更严格、基础支撑更有力、转化路径更多元”的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格局。
责任编辑:王小义